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誓約的意思、誓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誓約的解釋

[vow] 宣誓時訂下的必須遵守的條文

忠于誓約

詳細解釋

(1).盟誓;訂約。《三國志·蜀志·彭羕傳》:“昔每與 龐統 共相誓約,庶託足下末蹤,盡心於主公之業,追名古人,載勳竹帛。”《舊五代史·梁書·王師範傳》:“因戒厲士衆,大行頒賞,與之誓約,自率之以攻 棣州 ,擒 張蟾 ,斬之。”

(2).盟誓、宣誓時所立下的誓言。 唐 元稹 《代谕淮西書》:“此數君子者,豈受利不厚,而誓約不明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六·溪州銅柱記》:“若有違誓約,甘請準前差發大軍誅伐。” 郭沫若 《羽書集·全面抗戰再認識》:“希望大家于保衛國族的神聖誓約之前,擔當起執行全面抗戰的實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誓約"是由"誓"與"約"組合而成的聯合式合成詞。從構詞法分析,"誓"指通過言辭表達堅定的決心,《說文解字》釋為"約束也","約"則指雙方共同議定的條款,《禮記·學記》有"大信不約"之說。二者結合後構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諾形式,現指當事人以莊重方式締結的約束性協定。

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被定義為"鄭重立下的諾言",強調其正式性與約束力。古代文獻中,《周禮·秋官·士師》記載"凡邦之大盟約,莅其盟書",說明誓約自古具有社會契約功能。現代法律體系中,《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條明确書面合同具有法律約束力,可視作誓約的延伸形式。

從語用學角度看,誓約包含三個核心要素:一是當事人明确的意思表示,如《左傳》載"歃血為盟";二是具備特定形式要件,常見于宗教儀式中的手按聖經宣誓;三是預設違約後果,古代有"背盟者殃及九族"的記載,現代則多體現為違約責任條款。

在具體應用場景中,婚姻誓約最早見于《儀禮·士昏禮》"共牢而食,合卺而酳"的記載,現代結婚登記時宣讀的誓言即其演化形式。國際法領域,《聯合國憲章》序言"我聯合國人民同茲決心"的表述,構成現代國家間最權威的集體誓約。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權威詞典及文獻資料,“誓約”一詞的核心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在立誓或宣誓時訂立的必須信守的條款,具有法律或道德約束力的承諾。如《三國志》記載"共相誓約"體現盟誓關系,現代常用于形容莊嚴承諾(如将士堅守戰前誓約)。

二、詞源與用法

  1. 構詞解析:由"誓"(表決心)和"約"(表約束)組成,最早見于《三國志·蜀志·彭羕傳》等古籍。
  2. 使用場景:多用于正式協議(如軍事同盟、合作協議)或重大承諾(如婚姻誓言),例句:"兩人訂立誓約,約定禍福與共"。

三、近義詞辨析

可通過查字典等平台獲取更多例句及古文引用案例。

别人正在浏覽...

澳甲弁端逼奪逋留不同凡響布頭箋長歌當哭吹灰之力初刻啜菽飲水從惡如崩錯立族談逮訊丹屏道右登市電子音樂吊祭洞疑飛行員飛針走綫風覽古錠刀輷輘候劄輝華激刺極口金花诏來些淚臉量鼓蘦星令章六梢陸戰曼妙渑池之功棉鞋民品批娅娜乾冬千裡莼羹潛形戚貌柔奸三案上策善堂潸泫神領意造神魚湯沐邑桃枝竹屯軍唾背問鼎輕重賢孝洗滌息迹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