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浮鹽的意思、浮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浮鹽的解釋

宋 制,場鹽例由官收,各有定額,額外所馀謂之“浮鹽”,與“正鹽”相對。《宋史·食貨志下四》:“環海之湄,有亭戶,有鍋戶,有正鹽,有浮鹽,正鹽出於亭戶,歸之公上者也;浮鹽出於鍋戶,鬻之商販者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浮鹽”是宋代鹽業制度中的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背景
浮鹽指宋代官方鹽場在定額征收之外剩餘的鹽,與官府統一管理的“正鹽”相對。根據和記載,宋代鹽場實行官收制度,亭戶(官方鹽戶)生産的鹽需按定額上交,稱為“正鹽”;而鍋戶(民間制鹽戶)在完成定額後剩餘的鹽則稱為“浮鹽”,允許通過商販流通。

産銷特點

  1. 來源不同:正鹽由亭戶生産并歸官府所有,浮鹽則由鍋戶額外生産。
  2. 流通方式:浮鹽可自由售賣,成為商販的重要貨源,而正鹽需納入官方專賣體系。

曆史記載
《宋史·食貨志》提到:“正鹽出于亭戶,歸之公上者也;浮鹽出于鍋戶,鬻之商販者也。” 這一制度反映了宋代鹽業管理中官營與私營并存的模式。

總結
浮鹽是宋代鹽政中定額外的“餘鹽”,其存在體現了當時鹽業經濟的靈活性,也為民間貿易提供了空間。若需進一步了解宋代鹽制,可參考《宋史》或相關經濟史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鹽(fú yán)是指在水或其他液體中加入的不溶于液體的鹽類,使其在液體表面上浮起來。根據拼音,浮鹽的拆分部首是氵(水部)和音符(飛部),總共有11畫。 浮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語古代文獻,最早見于《說文解字》。在繁體字中,浮鹽的寫法是「浮鹽」。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浮鹽的字形稍有不同。具體而言,「浮」的上方是「⾏」簡化為「⾛」,下方是「氵」,表示水的意思。而「鹽」的古字形是「⺪」,上方是「⺍」,下方是「丷」,表示垂直挖溝的意思。 以下是關于「浮鹽」的用法示例: 1. 廚師在煮飯時加了一些浮鹽,以增加食物的口感。 2. 在河水中加入浮鹽能夠幫助沉澱雜質,提高水質。 3. 這種浮鹽比較純淨,不會對身體産生副作用。 一些與浮鹽相關的組詞有:漂浮、鹽分、浮遊生物等。 與浮鹽相近的詞彙有漂鹽、懸浮、浮力等。 浮鹽的反義詞是沉鹽,表示鹽類在液體中沉澱下來。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