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赦事誅意的意思、赦事誅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赦事誅意的解釋

謂不問其實際行動而但推究其居心以定罪責。《後漢書·霍谞傳》:“《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故 許止 雖弑君而不罪, 趙盾 以縱賊而見書。” 李賢 注:“﹝《公羊傳》﹞曰:‘ 晉 史書 趙盾 弑其君。 趙盾 曰:“天乎無辜,吾不弑君。”太史曰:“爾為仁為義,人弑爾君而不讨賊,此非弑君如何?”’此赦事誅意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赦事誅意”是由“赦事”與“誅意”組合而成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内涵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與道德評價的雙重标準。該成語出自《後漢書·霍谞傳》,原文載:“《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指評判行為時既要考量客觀事實的寬宥,又要追究主觀動機的善惡。

從構詞角度分析,“赦”意為寬免、原諒,“事”指具體行為;“誅”為譴責、懲罰,“意”即意圖、動機。這種“行為可恕,動機當責”的思維模式,反映了儒家思想中“論心不論迹”的倫理觀。例如漢代司法實踐中的“原心定罪”原則,便要求審判時區分行為結果與主觀故意,若動機合乎禮義,即便造成損害亦可減輕處罰。

現代語境下,該成語多用于批評過度追究他人意圖的現象。《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寬恕行為本身而嚴懲其内心的用意”,《古代漢語成語詞典》進一步指出其暗含“以道德名義實施苛責”的負面色彩,如評價曆史人物時忽略時代局限而苛求思想動機的行為。這種思維模式在當代網絡輿論中仍具警示意義,提醒公衆在評判事件時應避免陷入“誅心之論”的誤區。

網絡擴展解釋

“赦事誅意”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典故

用法與内涵

成語結構

示例

注:如需更全面背景,可參考《後漢書》或權威詞典(如、4、7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榴變死碧脆餔糟啜漓彩旒餐錢赤卉寵授沖騰酬币穿針樓促音打短擋死牌當夕丹井客伐木蘩虂返視内照繁弦豐功懿德鳳衣馥烈甘美膈言挂念軌書過省寒餧畫眉府還我河山槥車火卦薦引節湊跽跪計書開水坎阱絡子冷葷離即論定鹵鹹摩切泥而不滓齧肥平聽鸊鷉頃倒确瘠溶洩喪親僧趺山東快書失心瘋數見不鮮似曾陶醉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