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瘠的意思、确瘠的詳細解釋
确瘠的解釋
石多土薄。亦指石多土薄之地。《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八年》:“今避 河 患,退二三裡可矣,奈何捨萬代永安之策,徇一時省費之便乎!況天德故城僻處确瘠。” 清 黃宗羲 《密庵陸公墓碑》:“公設法誘墾污萊之田,二而當一;确瘠之田,三而當一。自此民勸於農。”
詞語分解
- 确的解釋 确 (確) è 真實,實在:确實。确鑿。确切。确數。确證。正确。準确。的(?)确。明确。精确。 堅固,固定:确定。确保。确立。确信。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 瘠的解釋 瘠 í 瘦弱:瘦瘠。 土地不肥沃:瘠土。瘠田。瘠薄。貧瘠。 薄,簡約:“若是則瘠,瘠則不足欲”。 沃肥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确瘠"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方言中。其核心含義指向土地的貧瘠與堅硬,具體解釋如下:
一、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 确:本義指土地堅硬、多石而難以耕作(《說文解字》:“磽也”)。引申為“貧瘠”、“不肥沃”。
- 瘠:本義指身體瘦弱(《說文解字》:“瘦也”)。用于土地時,指“不肥沃”、“缺少養分”。
- 确瘠:二字同義複用,強調土地堅硬、貧瘠、不肥沃,難以生長農作物的狀态。形容土地質量極差。
-
引申/比喻義:
- 有時可用于比喻資源匮乏、産出稀少或環境惡劣的狀态。
二、 使用語境
- 古代農書/地理志:用于描述特定地區(尤其是山地、石漠化地區)的土地狀況。例如:“其地确瘠,民多貧苦。”
- 文學作品:在古典詩詞或散文中,用以描繪荒涼、貧苦的景象或烘托民生艱難。例如:“确瘠山田薄,蕭條井邑虛。”
- 方言/地方志:可能在某些方言或地方文獻中仍有保留使用。
三、 權威性說明
由于“确瘠”在現代漢語中非常用詞,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通常未收錄。其釋義主要依據:
- 古代字書與訓诂:
- 《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著):對“确”、“瘠”本義的解釋是理解“确瘠”的基礎。建議查閱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權威點校本。
- 《康熙字典》 (清代編撰):彙集了曆代字書對“确”和“瘠”的釋義及用例,是考證古詞的重要工具書。
- 古代文獻用例:
- 該詞的意義需通過分析其在曆代史書、地理志、農書、詩文中的實際運用來确認。例如,在《宋史》、《明史》的地方志部分,或唐宋詩人的作品中可能找到實例。具體出處需通過專業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國學大師網)或查閱相關研究論著進行檢索。
- 漢語大詞典/辭源:
-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主編):作為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最有可能收錄“确瘠”詞條并提供書證。其釋義具有較高權威性。可通過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紙質版或授權網絡平台查詢。
- 《辭源》 (商務印書館):側重考察詞語的古義和源頭,也是查找此類古語詞的重要參考。
四、 總結
“确瘠”是一個形容土地堅硬、貧瘠、不肥沃的古語詞,由同義的“确”與“瘠”複合而成。其釋義的權威性建立在古代字書(如《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對單字的訓釋,以及該詞在曆史文獻中的實際用例之上。現代最權威的釋義通常見于《漢語大詞典》這類大型曆史語文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确瘠”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què jí,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土地石多土薄、貧瘠不肥沃,不適合耕種或難以産出農作物。該詞常用于描述自然環境惡劣或資源匮乏的地理特征。
2.詞源與引證
- 曆史文獻:
《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八年》中提到“天德故城僻處确瘠”,意指天德舊城所處之地貧瘠荒蕪。
清代黃宗羲的《密庵陸公墓碑》中,用“确瘠之田,三而當一”說明土地貧瘠導緻産量低下。
3.延伸與比喻
除字面意義外,還可比喻事物發展受限,如資源不足、條件艱苦等場景。例如形容某地區經濟落後或某項事業因基礎薄弱難以推進。
4.相關詞彙
- 近義:貧瘠、硗薄。
- 反義:肥沃、膏腴。
- 關聯成語:丁一确二(形容明确具體)、荦荦确确(形容清晰分明)。
5.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如曆史地理描述、文學創作或學術讨論中,強調自然條件或客觀環境的嚴苛性。
“确瘠”既是一個具象的地理描述詞,也蘊含對艱難處境的隱喻,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實際用例,可參考《資治通鑒》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卞泣抃儛冰上人步遊鸧鸆車輻晨霞怆地呼天床箦麤觕定鼎釘明釭地聲饾辏抖摟精神兌利貳體風笛豐熟附廛輔音字母甘醴根體根株附麗關嶮關召寒酷輝章兼道寄口及齡矜立軍籌竣役刊校克治口碜樂屬連結龍鏡籠絡輪膏毛公壇薎蒙猕猴梨慕循黔劓群口戎藩世霸實秀手上蜀艇松花彩蛋肅殺壇戶韋鞲鄉面香物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