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赦事诛意的意思、赦事诛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赦事诛意的解释

谓不问其实际行动而但推究其居心以定罪责。《后汉书·霍谞传》:“《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 许止 虽弑君而不罪, 赵盾 以纵贼而见书。” 李贤 注:“﹝《公羊传》﹞曰:‘ 晋 史书 赵盾 弑其君。 赵盾 曰:“天乎无辜,吾不弑君。”太史曰:“尔为仁为义,人弑尔君而不讨贼,此非弑君如何?”’此赦事诛意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赦事诛意”是由“赦事”与“诛意”组合而成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与道德评价的双重标准。该成语出自《后汉书·霍谞传》,原文载:“《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指评判行为时既要考量客观事实的宽宥,又要追究主观动机的善恶。

从构词角度分析,“赦”意为宽免、原谅,“事”指具体行为;“诛”为谴责、惩罚,“意”即意图、动机。这种“行为可恕,动机当责”的思维模式,反映了儒家思想中“论心不论迹”的伦理观。例如汉代司法实践中的“原心定罪”原则,便要求审判时区分行为结果与主观故意,若动机合乎礼义,即便造成损害亦可减轻处罚。

现代语境下,该成语多用于批评过度追究他人意图的现象。《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宽恕行为本身而严惩其内心的用意”,《古代汉语成语词典》进一步指出其暗含“以道德名义实施苛责”的负面色彩,如评价历史人物时忽略时代局限而苛求思想动机的行为。这种思维模式在当代网络舆论中仍具警示意义,提醒公众在评判事件时应避免陷入“诛心之论”的误区。

网络扩展解释

“赦事诛意”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出处与典故

用法与内涵

成语结构

示例

注:如需更全面背景,可参考《后汉书》或权威词典(如、4、7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乐版画半夏稻剥烂悲酷鬓发黕點道爱大身大我独悟钒钢肐肢窝刮刮咂咂海渎涸冻花丑化腐成奇胡雏浑殽解水鸡化疾痗津岸荆钗靳侮戟张看生婆衉唾酷拟来电量体温敛迹李代桃僵六引埋线祢庙命民民民念到裒辑亲当矢石七月七骑月雨铨政悛志任木荣润商人牲畜石臼使愚使过瘦龙双靥悚戴贴标签纤缟衔告像赞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