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et along with people]∶交往;交際
(2) [contact the objective things]∶與客觀事物接觸
(1).接觸外物。《太平禦覽》卷七四引《尹文子》:“盲者不觀,無以接物。”《淮南子·氾論訓》:“目無以接物也。”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夫喜、怒、哀、樂、愛、憎、慚、懼,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傳情,區别有屬,而不可溢者也。”
(2).謂與人交往。《漢書·司馬遷傳》:“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三國志·吳志·虞翻傳》“ 翻 一見之,便與友善,終成顯名”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預 《會稽典錄》:“傾心接物,士卒皆為盡力。” 宋 歐陽修 《六一筆說·富貴貧賤說》:“推誠以接物,有害其身者,仁人不悔也。”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君子之自處也謙,而其接物也恭。”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這類善于毆鬥的人物……豁達大度,謙卑接物,為友報仇,愛義好施,且多非常孝順。”
“接物”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接觸外物或處理客觀事物
指人與外界事物接觸時的應對能力,強調通過感官(如視覺、觸覺)與客觀世界互動。例如《淮南子·氾論訓》提到“目無以接物也”,說明視覺是接觸外物的途徑。
與人交往、交際
側重人際互動中的态度和方式,如《漢書·司馬遷傳》中“教以慎于接物”,即教導待人接物需謹慎周全。
總結來看,“接物”既指與客觀世界的互動,也涵蓋人際交往的智慧,是中華文化中關于處世哲學的重要概念。
《接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接受事物或物品。
《接物》的部首是手,總共有8個筆畫。
《接物》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易》。《周易》是中國古代的一本重要經典,其中有一章叫做《系辭上》。這一章中有一句經典的話:“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後來,這句話經過演變,成為了“接物”。意思是将自己與世界聯繫在一起,和萬物融為一體。
《接物》的繁體字為「接物」。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接物》在古代的寫法是「接物」。
1. 他學會了接物的方式,可以處理各種問題。
2. 這個工作需要接物能力強的人來完成。
1. 接觸物品
2. 接待物品
3. 物品接管
4. 接受事物
1. 符合事物
2. 接納事物
3. 同意接受
1. 拒絕事物
2. 忽略事物
3. 不予接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