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三皇時代的百姓。 漢 荀悅 《申鑒·時事》:“三皇之民至敦也,其治至清也。天性乎?曰:皇民敦, 秦 民弊,時也……皇民寡,寡斯敦。”
“皇民”一詞的釋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詞源與定義
指三皇時代(上古時期)的百姓,最早出自東漢學者荀悅的《申鑒·時事》:“三皇之民至敦也,其治至清也……皇民寡,寡斯敦。”。這裡強調上古百姓的淳樸和社會治理的清明。
曆史背景
漢代文獻常以“三皇”象征理想化的遠古社會,與後世(如秦代)形成對比,如荀悅提到“皇民敦,秦民弊”,反映對簡樸民風的推崇。
台灣日據時期的“皇民化”
20世紀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推行“皇民化運動”,強制台灣民衆改日本姓名、信仰神道教等,以效忠日本天皇。此背景下,“皇民”一詞被用來指代接受該政策的台灣人,帶有貶義色彩。
當代争議用法
在兩岸政治語境中,“皇民”可能被用于批評某些被認為親近日本殖民曆史或否認中華文化認同的群體。例如,台灣政壇曾有人以“皇民”攻擊政治對手。
《皇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皇》表示皇帝或皇家的意思,《民》表示指百姓或民衆的意思。因此,《皇民》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皇帝與百姓之間的關系,即君主與臣民之間的關系。
《皇民》的拆分部首是皇字的“白”部和民字的“氏”部。
《皇》字的筆畫順序是先寫豎撇,再寫橫撇,最後寫橫,一共有9畫。
《民》字的筆畫順序是先寫橫,再寫豎,最後寫撇,一共有5畫。
《皇民》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的經典文獻中,如《尚書》、《論語》等。它用來形容皇帝與百姓之間的關系,強調了君主應該關心百姓、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
《皇民》的繁體字為「皇民」,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皇民》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有些差異,具體可以參考古代文獻的描寫。例如,在漢字結構較為繁瑣的篆書時期,可能會表現出更加複雜的字形。
1. 在古代中國,君王對于皇民的安危負有重大責任。
2. 皇帝應該保障皇民的生活安定和福祉。
組詞:皇族、皇權、民衆、皇室
近義詞:君民、君臣、皇臣
反義詞:人民起義、民主權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