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察其罪而加以貶斥。《後漢書·五行志二》:“大将軍 何進 以内寵外嬖,積惡日久,欲悉糾黜,以隆 更始 宂政,而太後持疑,事久不決。”《明史·顧佐傳》:“﹝帝﹞還復賜敕,令約束諸禦史。於是糾黜貪縱,朝綱肅然。”
“糾黜”的漢語詞典釋義
糾黜(jiū chù)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糾”與“黜”二字組合而成,多用于古代文獻中,表示檢舉揭發并予以罷免的行為,常見于官吏監察、彈劾等語境。以下是詳細釋義:
糾(jiū)
黜(chù)
“糾黜”為動詞,指通過檢舉揭發而罷免官吏,強調監察與懲處相結合的過程:
核心含義:
《後漢書·蔡邕傳》:“糾黜奸佞,以清時政。”
(意為:檢舉罷免奸邪之臣,以肅清政局。)
行為主體:
多由監察官員(如禦史、刺史)執行,體現古代吏治中的監督機制。
《資治通鑒·唐紀》:
“禦史糾黜貪吏,州縣肅然。”
(禦史通過檢舉罷免貪官,使地方吏治整肅。)
《漢書·百官公卿表》:
記載漢代刺史職責:“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
其中“黜陟”即包含“糾黜”與升遷的雙重職能。
詞彙 | 側重含義 | 區别 |
---|---|---|
糾黜 | 檢舉與罷免并重 | 強調“揭發”到“懲處”的全過程 |
彈劾 | 揭露罪行,未必罷免 | 結果不定,可能僅止于指控 |
貶谪 | 降職或流放,未必因檢舉 | 側重職位變動,不強調檢舉過程 |
現代漢語中,“糾黜”已非常用詞,多見于研究古代制度或仿古語境。其核心精神(監督與問責)延續至現代詞彙如“糾察”“罷黜”中,但不再作為獨立複合詞使用。
參考來源:
“糾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明史》等文獻原文。
拜上帝會本政辨學不當補實層崄呈詢醇明初榮點拍跌來碰去斷谳惡霸繁劇範冉分情工商業者躬行乖慢光度關上函和護免佳觀郊鄽解位居間科鬥文可憎朗照六陽會首露書履屐門迳娘行陗陿奇觚七級芙蓉求信取譽茸阘扇夫山殽野湋聖系慎微收藏家水盜束列說谏飔飔台命特将條幅鐵窨頭葉歪歪趔趔丸封香雪相遠遐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