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管烽火的官員。《太平禦覽》卷三三五引 唐 令狐德棻 《後周書》:“ 白獸烽 為商人所燒,烽師納貨,不言其罪。”
“烽師”是古代邊防體系中負責管理烽火台的官員,主要職責包括點燃烽火傳遞軍情、維護烽火設施及日常警戒。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烽師指掌管烽火的官員,屬于古代軍事防禦體系中的基層職位。其名稱由“烽”(邊防報警煙火)和“師”(職能人員)組合而成。
職責範圍
曆史記載
據《太平禦覽》引唐代令狐德棻《後周書》記載,曾有“白獸烽”因商人縱火被毀,烽師受賄隱瞞事件,側面反映其職責重要性。
相關延伸
烽火信號形式多樣,白天用烽、表、煙,夜間用苣或積薪燃燒火光,部分情況輔以鼓聲配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邊防體系,可參考《後周書》或唐代軍事制度相關文獻。
《烽師》是一個指代烽火台守衛、負責點燃和傳遞戰火訊息的軍士的詞語。
《烽師》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火”和“師”。其中,“火”部的拼音是huǒ,筆畫數為四,表示火焰;“師”部的拼音是shī,筆畫數為10,表示軍隊或軍師。
《烽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為了戰争時能夠更快地傳遞軍情,人們建立了烽火台。烽火台由軍士負責守衛和點燃,他們被稱為“烽師”。因此,“烽師”一詞便衍生而來。
《烽師》的繁體字是「烽師」。繁體字的使用主要是在一些傳統文化或繁體字地區,如台灣、香港等。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以小篆為主要形式的時期,烽師的寫法是「烽師」,字形與古時的繁體字相似。
例句1: 他被任命為烽師,負責烽火台的守衛工作。
例句2: 那個烽師在黑暗中點燃了戰争的火種。
組詞示例:烽火、烽台、烽煙
近義詞示例:軍士、軍師、信使
反義詞示例:烽火台上的軍士們,與烽師相反,是烽火台上的平民或其他非軍事職務人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