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谯樓。樵,通“ 譙 ”。《四遊記·鐵拐屢試長房》:“昨見樵樓二童對言,故知大仙來此。”《儒林外史》第十八回:“ 匡超人 大喜,當晚點起燈來替他不住手的批,就批出五十篇,聽聽那樵樓上,才交四鼓。”
“樵樓”是古代建築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樓宇,其含義和功能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樵樓指古代城門上建造的用以瞭望或報時的高樓,常與“谯樓”相通,屬于通假用法。它通常建在城門或重要街道的過街門樓上,台基較高,中開拱門,頂部設樓閣。
功能與用途
主要用于報時和警戒,内置鐘、鼓、晷、漏等計時工具,通過“晨鐘暮鼓”提示時間(如四更、五更)。例如《儒林外史》中描述“聽聽那樵樓上,才交四鼓”即指通過鼓聲報時。
建築結構
明清時期的樵樓多為過街式門樓,台基高約兩丈(約6.6米),中開磚券門洞,頂部建兩層木結構樓閣,四面開窗,檐角裝飾脊獸,兼具實用與美觀。
文獻與通假關系
“樵”通“谯”,因此“樵樓”與“谯樓”為同一概念。例如《四遊記》《儒林外史》等古籍中均用“樵樓”指代城門瞭望樓。
曆史背景
這類建築在明清時期較為普及,是縣城的标準配置之一,兼具防禦和市政功能。例如南宮縣樵樓即設有石匾、石獅等标志性構件。
“樵樓”是古代城市中兼具報時、警戒功能的标志性建築,其名稱和功能在不同文獻中均有印證。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建築圖解,可參考(搜狗百科)及(漢典)等來源。
《樵樓》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樵夫住宿的木屋”。樵夫是指以砍伐木材為生的人,而樵樓就是指供樵夫住宿休息的房屋。
《樵樓》一詞的部首是木字旁,即“木”。它的拼音是“qiáo lóu”,由兩個漢字組成,共有11個筆畫。
《樵樓》一詞源自古代漢語,其中,“樵”指的是樵夫,即砍伐樹木的人;“樓”則指的是建築物。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史書和文學作品中,形容樵夫在山林中搭建的木質住所。
《樵樓》的繁體字為「樵樓」。繁體字是在簡體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它在形狀和結構上更複雜。在繁體字的地區和文化圈,如台灣、香港和澳門,人們普遍使用繁體字書寫和閱讀。
在古時候,「樵樓」的寫法并沒有太大差異。主要是在字形的細節上有些微調整,但整體和現代漢字形式相似。古漢字的書寫風格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也有所變化,但大緻保持一緻。
1. 樵夫走進了山林,找到了一座樵樓,準備在這裡過夜。
2. 這座樵樓雖然簡陋,但是環境優美,可以靜心休息。
與《樵樓》相關的組詞有:樵夫、樵材、樵山、樵舍等。
與《樵樓》相近義的詞語有:「樵舍」、「樵廟」。
與《樵樓》相反義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