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印的意思、節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印的解釋

符節和印信。《漢書·傅介子傳》:“﹝ 樓蘭王 安歸 ﹞發兵殺略衛司馬 安樂 、光祿大夫 忠 ……及 安息 、 大宛 使,盜取節印獻物。” 顔師古 注:“節及印, 漢 使者所賫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特征的複合詞,由“符節”與“印信”組合而成,特指古代官員的身份憑證與職權象征。以下從三個維度進行解析:

一、基本釋義 “節”本指竹制符節,《說文解字》載“節,竹約也”,後演變為使臣持以征信的器物;“印”即印章,《釋名·釋書契》稱“印,信也,所以封物為信驗也”。兩字合稱代指官員的任命文書與官印系統,如《後漢書·輿服志》記載:“乘輿諸印,皆以白玉,虎紐,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二、職權象征 在漢代官制中,“節印”具有分級授權特征。刺史持竹制符節巡視州郡,将軍則配銅制官印,如《漢官儀》載:“孝武皇帝元狩四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這種制度在《史記·酷吏列傳》中亦有印證:“張湯為禦史大夫,刻章明法,正上下之儀。”

三、文獻用例 唐宋時期該詞多用于外交文書,《新唐書·百官志》載:“蕃國首領死,子孫襲封,則授以節印。”明代楊慎《丹鉛總錄》考證:“漢制使匈奴持節,節以竹為之,柄長八尺,以牦牛尾作三重。”印證了其作為國家權力延伸載體的功能。

(主要參考來源:國學大師網、漢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網絡擴展解釋

“節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古代政治、外交活動相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節印(jié yìn)指符節和印信,兩者均為古代官員或使者行使權力的憑證:


出處與例句

  1. 曆史文獻:

    • 《漢書·傅介子傳》記載,樓蘭王安歸曾“盜取節印獻物”,指其搶奪漢朝使者的符節和印信。
    • 顔師古注釋:“節及印,漢使者所赍也”,強調兩者為漢代使者隨身攜帶的憑證。
  2. 現代用例:

    • 多用于曆史類文章或文學創作,例如:“展覽中的‘青春壯麗’環節印有百年前革命者的照片”。

功能與象征


現代使用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文學作品或展覽解說中,描述古代使者的職權或曆史事件細節。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書》相關章節或漢典等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般湼盤布畫參衡讒孽吃嘴逴荦從役短簿祠費才棼争佛郁鞲緤鴻澤槐蠶宦評會館晦色迦羅沙曳堅彊汲古溘然長往口勅口回連鬓胡良醫廉憲遛步亂乎面目一新眇眇忽忽敏邁泡蘑菇頗梨鉗口淺阙起葶阙略弱翰灑淚雨三握發濇濇什伍東西麝團設硯水火之中水鷗帑簿歎惜頹命土龍沐猴妄境五達無往不克兀斜相府饷項先農壇小農經濟戲彩娛親謝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