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腰潘鬓的意思、沈腰潘鬓的详细解释
沈腰潘鬓的解释
南朝 梁 沉约 老病,百余日中,腰带数移孔;又 晋 潘岳 年始三十二岁,即生白发。后因以“沉腰潘鬢”为形容身体消瘦,头发斑白之典。 南唐 李煜 《破阵子》词:“一旦归为臣虏, 沉 腰 潘 鬢消磨。”参见“ 沉腰 ”、“ 潘鬢 ”。
词语分解
- 沈腰的解释 《梁书·沉约传》载: 沉约 与 徐勉 素善,遂以书陈情于 勉 ,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后因以“沉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 宋 周邦彦 《大
- 潘鬓的解释 亦作“ 潘髩 ”。 晋 潘岳 《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潘鬢”谓中年鬓发初白。 唐 李德裕 《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 越 吟因病感, 潘 鬢入秋悲。” 明 无
专业解析
"沈腰潘鬓"是一个典故性成语,源自中国古代两位著名美男子的特征,后用以形容男子身体消瘦、早生华发,未老先衰的憔悴状态。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分述典故来源
- 沈腰:
- 指沈约 的腰肢纤细。沈约(441-513),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 典故出处:据《梁书·沈约传》记载,沈约晚年身体多病,日渐消瘦,他在给好友徐勉的信中描述自己的病况时写道:“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意思是说,因为消瘦,腰带过不了多少天就要往里移孔;用手握自己的手臂,大概每个月都要细半分。后世便以“沈腰”或“沈郎腰瘦”来比喻男子因忧愁、疾病等原因而身体消瘦。
- 引用来源:《梁书·沈约传》(中国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具有极高权威性)。
- 潘鬓:
- 指潘岳(即潘安) 的鬓发斑白。潘岳(247-300),西晋著名文学家,以容貌俊美著称。
- 典故出处:潘岳在《秋兴赋》序中感叹自己年华老去:“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我三十二岁,就开始出现黑白夹杂的头发)。他在赋中进一步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后世便以“潘鬓”或“潘鬓成霜”来指代中年鬓发初白,喻指未老先衰。
- 引用来源:潘岳《秋兴赋》(收录于《昭明文选》,是重要的文学典籍)。
二、 成语整体含义与用法
- 释义:将“沈腰”与“潘鬓”合称,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男子因忧愁、疾病、劳碌或岁月侵蚀而导致的身体消瘦、鬓发斑白、容颜憔悴的状态。它强调的是因身心损耗而呈现出的未老先衰的容貌体态。
- 感彩:带有浓厚的感伤、悲凉色彩,常用于文人自况或诗词中表达身世飘零、功业未成、时光飞逝的哀愁。
- 用法举例:该成语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最著名的用例是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被俘后所作的《破阵子》词:“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生动刻画了他从帝王沦为阶下囚后身心备受摧残、迅速衰老的形象。
“沈腰潘鬓”浓缩了沈约病瘦和潘岳早生华发两个历史典故,成为汉语中一个极具文学意象的成语,专用于形容男子因种种原因(尤指精神上的愁苦或身体上的病弱)而显露的消瘦与早衰之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情感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沈腰潘鬓”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ěn yāo pān bìn,主要用于形容男子因忧思、疾病或衰老导致的身体消瘦和早生白发的状态。以下为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沈腰:
源自南朝梁文学家沈约的典故。据记载,沈约晚年因病消瘦,腰带逐渐宽松,需频繁调整孔位。后以“沈腰”比喻男子体态瘦弱。
- 潘鬓:
取自西晋文学家潘岳(即潘安)的典故。潘岳虽容貌出众,但未至中年便鬓发斑白,故以“潘鬓”代指早生华发。
2. 整体含义
成语结合两人典故,既形容男子身形憔悴(沈腰),又暗指未老先衰(潘鬓),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因愁苦、磨难导致的身心俱疲。例如南唐后主李煜在《破阵子》中写道:“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借以抒发亡国被俘后的颓唐心境。
3. 用法与近义词
- 语法结构:联合式成语,通常作定语,如“沈腰潘鬓之态”。
- 近义词:潘鬓沈腰(词序调换,含义相同)。
- 适用场景:多用于书面语或诗词,强调男子因外在压力或内在忧思而呈现的早衰形象。
4. 文化背景
此成语通过历史人物的典型特征,将抽象的情感(如愁苦、沧桑)具象化为身体变化,体现了汉语中以具体代抽象的修辞传统。同时,因沈约、潘岳均为古代才子,此词亦隐含对文人风骨的隐喻。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李煜《破阵子》原文或南朝梁、西晋相关人物传记。
别人正在浏览...
璧晖钵多罗不轨吵螺蛳楚江大拿大男倒裳索领點呼雕鸡帝储底行二十四番花信忿鬭讣电共具沟涧龟纹庪悬荒落鹄观奬藉骄色街面鸠盘荼絶品亏心事劳苦路银漭滥曼婉纳屦踵决那些内府宁靖漂杀请粟穷极思变染苍染黄杀鸡取蛋折钗股石函适如其分室温霜彩霜醉蜀赋熟荣书童谈年天工开物天衷痛热头厅凸凹吞风饮雨威誉文陛文化参赞乌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