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沈思翰藻的意思、沈思翰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沈思翰藻的解釋

構思深刻,辭藻華麗。語出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事出於沉思,義歸於翰藻。” 清 龔自珍 《<阮尚書年譜>第一序》:“公日奏萬言,自裒四集,以沉思翰藻為本事,别説經作史為殊科,是公文章之學。” 清 阮元 《與友人論古文書》:“《<選>序》之法,於經、子、史三家,不加甄録,為其以立意紀事為本,非沉思翰藻之比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沈思翰藻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在《文選·序》中提出的重要文學批評概念,特指文章創作應具備的兩種核心特質,強調文學作品的深刻思想與華美文采的統一。其具體含義如下:

一、術語解析

  1. 沈思(亦作“沉思”)

    指文章立意需經過深刻思考,内涵厚重。“沈”通“沉”,取“深沉、深入”之義。此概念要求作者在創作時深入構思,使作品具有思想深度與情感厚度,超越淺顯直白的表達。如《古代漢語詞典》釋“沈”為“深”“深沉”,強調思維的縱深性。

  2. 翰藻

    “翰”原指毛筆,引申為文辭;“藻”意為辭藻、文采。合指文章語言需講求修飾,富有文采之美。蕭統強調文學語言應區别于實用文體,通過精煉的修辭與藝術化表達展現審美價值。《文心雕龍·情采》亦雲“藻飾以辯麗”,可互為印證。

二、理論内涵

蕭統在《文選·序》中明确将“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作為選錄标準,主張:

三、曆史影響

該概念成為《文選》的核心選文原則,影響了後世對文學本質的認知: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文選·序》(蕭統)

    原文:“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中華書局點校本《文選》為經典版本。

  2. 《文心雕龍·情采》(劉勰)

    論及文質關系,可佐證六朝文論對辭藻的重視。

  3.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辭典》(趙則誠等主編)

    釋“沈思翰藻”為“内容深刻、文辭華美”,強調其文學批評史地位(吉林文史出版社,1984)。

  4. 《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王運熙、顧易生主編)

    詳析蕭統選文标準對文學獨立性的推動(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


注:因古籍原始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上述來源以權威出版物為準。如需電子資源,可檢索“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文選》原文,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詞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沈思翰藻”是漢語成語,讀作shěn sī hàn zǎo(部分文獻注音為chén sī hàn zǎo),意為構思深刻,辭藻華麗。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核心含義
    指文章或文學作品在内容上經過深刻思考,語言表達上追求華美。
    示例:清代龔自珍曾以“沉思翰藻為本事”形容文人對創作的精益求精。

  2. 語源出處
    出自南朝梁代蕭統的《〈文選〉序》:“事出于沈思,義歸于翰藻。”
    此句強調優秀文章需兼具思想深度與文采。


二、應用與延伸


三、權威總結

該詞常用于形容經典文學作品,強調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文選》及相關清代文學評論。

别人正在浏覽...

艾缗安厝白八白鼠班女扇班廷包吞巴曲編録冰雪堂常制澄霁陳宿出雲入泥錯覺膽義噉蔗鬥色争妍覆谛輻解鲠議棺具掴混海裡海上逐臭枷稍挾書進賢黜奸霁嚴懇請狂吠苦筍朗朗脆脆陵臨鸾衡馬刺麻沸散門生故吏滅菌明幌幌名葩異卉民盟末杪乃文乃武谝佞牽忙起舵泣涕如雨折腳水裙庶妻膛音掏炭跳去銅山鉄壁土皇上外戚圍堰握守小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