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内衣,貼身之衣。《禮記·檀弓下》:“ 季康子 之母死,陳褻衣。 敬姜 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将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命徹之。” 漢 司馬相如 《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表其褻衣,皓體呈露,弱骨豐肌。”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閣三·籍沒二相之害》:“其婦女自 趙太夫人 而下,始出宅門時,監搜者至揣及褻衣臍腹以下。” 茅盾 《子夜》三:“她的緊裹着臀部的淡紅印度綢的亵衣,全都露出來了。”
(2).髒衣。指已穿過的衣服。《儀禮·既夕禮》:“徹褻衣,加新衣。” 鄭玄 注:“故衣垢污,為來人穢惡之。” 賈公彥 疏:“‘徹褻衣’據死者而言,則生者亦去故衣,服新衣矣。‘徹褻衣’謂故玄端已有垢污,故來人穢惡,是以徹去之。‘加新衣’者,謂更加新朝服。《喪大記》亦雲:‘徹褻衣,加新衣。’ 鄭 注雲:‘徹褻衣,則所加者新朝服矣,互言之也。’”
(3).私6*服,家居的便服。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 漢 之末世,則異於茲:蓬髮亂鬢,橫挾不帶,或褻衣以接人,或裸袒而箕踞。” 明 沉德符 《野獲編·佞倖·士人無賴》:“兵部尚書 王瓊 ,頭戴罛剌,褻衣,潛入豹房,與上通宵狎飲。”《扶風傳信錄》附錄《後會仙記》:“ 柳 乃拂衣慢立,欲行禮, 仇 以褻衣辭, 柳 亦斂衣退,似無復拘拘者。”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亵衣漢語 快速查詢。
“亵衣”是中國古代對貼身内衣的統稱,其含義與文化背景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貼身内衣
指古代男女貼身穿着的衣物,尤其指女性内衣,造型類似肚兜或汗衫,具有私密性,不可外露。漢代司馬相如《美人賦》中“表其亵衣”即描述女子褪去外衣後顯露貼身衣物。
其他引申含義
名稱演變
不同時代有“心衣”“抱腹”“抹胸”“肚兜”等别稱。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周文王時期已有類似腰巾的“腰彩”,被視為亵衣雛形。
工藝與功能
亵衣通過胸、腰、肩部系帶調節塑形,并運用繡、綴、滾等數十種工藝,在拼接處繡圖案遮蓋線結,稱為“觸景生情”。
如今“亵衣”一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部分方言中仍保留類似說法。需注意,古代與現代對内衣的界定存在差異,不可直接等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亵衣的形制變化,可參考《中華古今注》《漢書》等文獻。
《亵衣》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不端正、不莊重的服飾。通常用來形容穿着不得體或不合禮儀的衣物。
亵衣的部首是“亠”(頭部),整個字共有8個筆畫。
《亵衣》的源于漢語,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并未出現繁體字,因此繁體字形式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亵衣字的形狀如下:
亠
衤
1. 他參加了正式的晚宴,但卻穿着亵衣,完全不符合場合的莊重氛圍。
2. 在教堂舉行的婚禮上,新郎新娘都穿着莊重的西裝禮服,而不是亵衣。
1. 亵渎(xiè dú):指對神聖事物不敬、不恭。
2. 膚亵(fū xiè):指露出不合適的身體部位,不得體的穿着或打扮。
3. 亵裸(xiè luǒ):指穿着暴露、短褲等不得體的服裝。
賤衣、輕佻的服飾、不合規矩的服裝。
正裝、莊重的服飾、得體的搭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