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gh-sounding;of dignified bearing;ostentatious] 比喻光明正大、尊貴嚴整的狀态,多用以批評人的言詞、聲明圖有其表
他自己也就把那回身就跑的旖旎風情藏起來,換了一副冠冕堂皇的面目了。——清· 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1).莊嚴正大。 太平天囯 朱翔庭 《建天京于金陵論》:“較之妖穴罪隸,其冠冕堂皇之盛,不更判以天淵乎?”
(2).常用為貶義,形容表面上莊嚴正大,而實際上并非如此。 李六如 《六十年的變遷》第十章第四節:“你們當議員的,隻要表面上冠冕堂皇,大家過得去就行,不必吹毛求疵羅!”《<艾青詩選>自序》:“人民不喜歡假話。哪怕多麼裝腔作勢,多麼冠冕堂皇的假話,都不會打動人們的心。”
(3).形容某種行為是公開的或合法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五回:“這京城裡面,逛相公是冠冕堂皇的。” 魯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我能在大衆面前,冠冕堂皇地閱看的,是《文昌帝君陰骘文圖說》和《玉曆鈔傳》。”
“冠冕堂皇”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uān miǎn táng huáng,通常用于形容表面上看似莊嚴、正派或光明磊落,但實際卻帶有虛僞或表裡不一的特質。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引申含義
現多指用華麗的外表或言辭掩蓋真實意圖,含貶義。例如:以正義之名行私利之事,或為錯誤行為編造看似合理的借口。
出處
最早見于清代小說:
演變
語境
語法
近義詞
總結來說,“冠冕堂皇”通過曆史演變,從描述外在氣派轉為揭示内在虛僞,是漢語中極具諷刺力度的成語。使用時需結合語境,明确其貶義指向。
《冠冕堂皇》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言辭或行為莊重、隆重而高貴。通常形容說話或做事給人一種崇高的感覺。
《冠冕堂皇》的拆分部首是“冖”和“禹”,它們都屬于“冖”的變體,表示有關封建體制的事物。筆畫分别為2、6、10、5。
《冠冕堂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以革命冠其上而冠冕堂皇”,形容項羽以英勇而莊嚴的形象來描述自己的行動。
繁體字為「冠冕堂皇」,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在古代,人們使用的漢字與現在有些不同。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冠冕堂皇》的古漢字寫法為「冠」、「冕」、「堂」和「皇」。
他在頒獎典禮上的演講非常冠冕堂皇,讓人深受感動。
冠冕:形容莊重、高貴的樣子。
堂皇:形容言語或行為莊重、隆重。
盛大、莊重、莊嚴、崇高
輕佻、低俗、無禮、庸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