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公行私的意思、托公行私的詳細解釋
托公行私的解釋
猶言假公濟私。
詞語分解
- 托的解釋 托 ō 用手掌承着東西:兩手托着下巴。 陪襯,鋪墊:襯托。烘托。 承着器物的東西:托盤。 寄,暫放:托身;托迹(均指遁居深山寄身于世外,以逃避世事)。 請别人代辦:委托。拜托。囑托。 借故推委或躲閃:
- 行私的解釋 懷着私心行事。《管子·君臣下》:“為人君者,倍道棄法,而好行私,謂之亂。”《呂氏春秋·貴公》:“ 桓公 行公去私惡,用 管子 而為五伯長;行私阿所愛,用 豎刁 而蟲出於戶。” 清 侯方域 《朋黨論上
網絡擴展解釋
“托公行私”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信息
- 拼音:tuō gōng xíng sī
- 結構:并列式四字成語
- 出處:唐代劉肅《大唐新語·極谏》
釋義
指假借公家的名義謀取私人利益,與“假公濟私”同義。常用于描述利用職權或公共資源滿足私欲的行為。
用法
- 語法功能:作謂語、賓語、定語。
- 適用場景: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批判公私不分、濫用職權的行為。
- 例句(參考原文):
“而乃馮附城社,蔽虧日月,托公行私,交遊群小。”
(出自《大唐新語·極谏》,描述依附權勢、謀取私利的行為。)
近義詞與對比
- 近義詞:假公濟私、因公假私
- 對比:與“大公無私”“克己奉公”等詞形成反義關系(注:反義詞未在搜索結果中明确提及)。
補充說明
- 曆史背景:成語源自唐代政治語境,反映古代對官員濫用職權的批判。
- 現代應用:常見于廉政教育、職場規範等場景,警示公權私用問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造句或具體語境,可參考來源網站(如、)。
網絡擴展解釋二
《托公行私》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托公行私》是一個成語,意指在公共事務中乘機謀取私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托公行私》的拆分部首為手、辶、行,共有15畫。
來源
《托公行私》一詞最早見于《晉書·孔機傳》,原句為“凡是理道者,本本托公行私”。後來成為貶義詞彙,用以描述以公共利益為名,實際上謀取私利的行為。
繁體
《托公行私》的繁體字為「託公行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托公行私》的漢字寫法為「託公行私」,沒有太大變化。
例句
政府利用公共資源來興建私人物業,完全是在托公行私。
組詞
托詞、公私分明、行私
近義詞
假公濟私、以私害公、借公謀私
反義詞
公而忘私、公私分界、清官廉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