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束的意思、繩束的詳細解釋
繩束的解釋
約束;束縛。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六:“ 祉 儒者,不知變,繩束頓嚴,諸軍忿怨。”《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寄華 發出規條,吩咐多要遵繩束,如不服者,定加鞭笞。” 明 李贽 《複焦弱侯書》:“蓋《近谿語録》須領悟者乃能觀於言語之外,不然,未免反加繩束。”
詞語分解
- 繩的解釋 繩 (繩) é 用兩股以上的棉麻纖維或棕草等擰成的條狀物:繩子。繩索。纜繩。繩梯。繩操。繩伎(.雜技中的走繩;.舊時指走繩的女藝人)。繩鋸木斷(喻力量雖小,隻要堅持不懈,就能做出看來很難辦到的事情)。
- 束的解釋 束 ù 捆住,系:束縛。束裝(整理行裝)。束發(?)。束之高閣。束手無策。 量詞,用于捆在一起的東西:束修(十條幹肉,原指學生送給老師的禮物,後指給老師的報酬)。 聚集成一條的東西:光束。電子束。 控
專業解析
"繩束"是由"繩"與"束"組合而成的漢語複合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被标注為動詞屬性,具有雙重含義:
- 本義指物理捆綁:指用繩索将物體捆紮固定,如"工匠用麻繩束緊木材以便運輸"(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該用法可追溯至《周禮·考工記》記載的"繩束以為固"傳統工藝手法。
- 引申為行為約束:比喻通過規範或制度對人的行為進行管束,如《資治通鑒》注疏中"禮法繩束,以正綱紀"的用法。現代漢語中常見于社會管理語境,如"法律對權力形成有效繩束"(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詞素分析中,"繩"作為名詞指代捆綁工具,作動詞時含矯正義;"束"甲骨文字形象草木受縛,本義即約束。二字組合強化了"通過有形或無形手段實現控制"的語義特征(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構詞法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繩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基本含義為用繩子捆綁束縛,常引申為對人的行為或自由進行約束。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由“繩”(繩子)和“束”(捆綁)組成,指用繩索捆綁物體或人。
- 引申義:比喻通過規則、制度或道德标準對人的行為加以限制,使其無法自由行動或表達。
二、使用場景
- 具體行為:描述物理上的捆綁,如“以繩束財物”。
- 抽象約束:指代制度、禮教等對人的限制,如《鶴林玉露》中“繩束頓嚴,諸軍忿怨”。
- 文化習俗:例如古代婚禮中的“結發禮”,需用紅繩束發象征夫妻聯結。
三、例句與文獻引用
- 古代用法:
“諸軍忿怨,繩束頓嚴。”(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寄華發出規條,吩咐多要遵繩束。”(《二刻拍案驚奇》)
- 現代造句:
“古格非繩束,幽光照後來。”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束縛、約束、限制。
- 反義詞:解放、自由、放任。
總結來看,“繩束”既可用于具體動作,也可表達抽象的社會或道德約束,常見于文學和曆史文獻中。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6、7的原始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爆發變常表抒避處不了不當材理殘冬常軌纏絷撮記調驅雕琢東方文化剟削發召蜂屯蟻聚服服帖帖共用電子對過迹悍士回憶錄梜匕膠乳迦維羅衛井魚拘催軍持魁纍良然麗好鈴钹琳瑉籬垣羅勝子霾暗名垂千古民監铙鼓瞟掃辟塞旗旛齊軌連辔啟羅格蘭齊竽戎翟潤利生吞雙雙霜穗耍燕九熟爛竦懼拓殖罔效婉委玩易五菜先覩為快霄閣小貓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