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ady;be notorious;infamous;with a bad reputation] 形容名聲極壞
請看這位聲名狼藉的僞證犯!——《競選州長》
形容行為不檢點,名聲極差。語出《史記·蒙恬列傳》“此四君者,皆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於諸侯” 唐 司馬貞 索隱:“言其惡聲狼籍,布於諸國。”《廿載繁華夢》第三三回:“因 汪太史 平日聲名狼藉,最不見重於官場,日前新督帥參劾劣紳十七名,實以 汪某 居首,是此人斷非 金督 所喜歡者。”《清史稿·尹壯圖傳》:“各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臣經過地方,體察官吏賢否,商民半皆蹙額興歎。”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聲名狼藉了,還有人要我教書嗎?”亦作“ 聲名狼籍 ”。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珊珊》:“邑之仕宦眷屬,聞之成不平,聲名狼籍。”
“聲名狼藉”是一個貶義成語,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名聲極度敗壞、不可收拾。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聲名狼藉》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因為負面行為、不良媒體宣傳等原因而臭名昭著,喪失了良好的聲譽和名聲。
《聲名狼藉》的部首是“口”和“艹”,其中“口”表示人,艹表示植物。這個成語一共由17個筆畫組成。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楊炯的《忠烈錄》中。楊炯在書中寫道:“一旦聽其所非或見其所可,則猖狂快猒,聲名狼藉。”自此以後,《聲名狼藉》開始廣泛應用于文言文及現代漢語中。
《聲名狼際》是《聲名狼藉》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時,漢字的确寫法有所不同。但是對于《聲名狼藉》這個成語來說,其古時寫法與現代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他曾經是一個受人尊敬的教授,但是如今因為貪污丑聞而聲名狼藉。
聲名狼藉沒有常見的組詞。
與《聲名狼藉》意思相近的成語有“聲譽掃地”、“臭名昭著”。
反義詞有“聲名狼藉”的成語較為罕見,但可以用“享有盛譽”、“信譽卓著”來表示相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