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声音与容貌。 唐 白居易 《和顺之琴者》:“阴阴花院月,耿耿兰房烛,中有弄琴人,声貌俱如玉。”
(2).特指文学作品中的事物形象和描绘技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夫夸张声貌,则 汉 初已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铨赋》:“及 灵均 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於诗人,而拓宇於《楚辞》也。”
(3).特指人说话的声音和脸色。《南史·荀伯玉传》:“比出,二人飢乏,气息惙然,切齿形于声貌。”
“声貌”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人的声音和外貌特征,常用于描述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例如唐代白居易《和顺之琴者》中“中有弄琴人,声貌俱如玉”,即通过声音和容貌赞美琴者的高雅气质。
特指文学作品中对事物形象的刻画及艺术表现手法。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强调汉代文学在描绘事物时已极尽夸张之能事。
形容人说话时的语气、音调及面部表情。如《南史·荀伯玉传》中“切齿形于声貌”,通过声音和脸色表现愤怒情绪。
“声貌”既可指具体的声音与外貌,也可用于文学批评或描述语言表达时的情感外显。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分析,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声貌是指一个人的声音和容貌。声音是指发出的声音,容貌指的是面部的相貌。
声貌的部首是“讠”(讠是字的上部分),笔画数为10画。
声貌源于古代汉语,由汉字组成。它是由表示“声音”的“声”和表示“容貌”的“貌”两个字组成。
在繁体字中,声貌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声貌”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写出,因为汉字的写法在演变中发生过变化。但在现代汉字中,声貌的写法已经固定为“声貌”。
1. 他的声貌让人感到亲切而温暖。
2. 她的声貌和她的外貌一样动人。
1. 声音:指发出的声音。
2. 容貌:指面部的相貌。
3. 音容:指声音和容貌的综合表达。
1. 声息:指声音。
2. 相貌:指面部的外貌。
1. 寂静:指没有声音。
2. 无容:指没有容貌。
百思莫解傍依爆炭八水必需伯鸾德耀不夺农时谄口嘲诙撑得住出世人刺莓从斜电压互感器窵远递奏二荀发奸風美岪蔚富艳攻据刮涤国容禾场何讵候选人画眉石皇阶魂车胡作乱为家雁挟主行令羁独津津击絮君前臣名剧事刻纳寇逼宼粮历练迷国母弟幕里红丝木犀南朝420—589宁神牌额敲磕七步八叉上面十辈硕响戃怳唐丧天涯咫尺晩学线民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