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複的意思、買複的詳細解釋
買複的解釋
謂平民納資可以免除徭役。 漢 制,爵位到五大夫,武功爵到千夫可免除徭役。復,免除徭役。《史記·平準書》:“兵革數動,民多買復及五大夫,徵發之士益鮮矣。”
詞語分解
- 買的解釋 買 (買) ǎ 拿錢換東西,與“賣”相對:買賣。買辦(a.中國明代專指對宮廷供應用品的商人;b.鴉片戰争後指外國商人在中國市場上推銷商品的代理人)。買名。買好。買笑(舊指到 * 尋歡作樂)。買主。買方。
- 複的解釋 複 (①複④復⑤複) ù 回去,返:反複。往複。 回答,回報:複命。複信。複仇。 還原,使如前:複舊。複婚。複職。光複。複辟。 再,重來:複習。複診。複審。複現。複議。 許多的,不是單一的:重(巒 )
專業解析
“買複”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古漢語詞彙,主要與古代中國的賦役制度和選官制度相關。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核心含義
指通過繳納錢財(如糧食、布帛、金錢等)來免除本人應服的徭役或兵役,或者以此作為獲得官職、恢複某種資格(如免除賦役的特權)的手段。這是一種基于財富而非個人才能或軍功來改變個人社會義務或地位的方式。
二、曆史背景與制度體現
- 漢代“買複”制度:這是“買複”最典型的應用時期。漢朝為了籌集軍費、充實國庫或赈濟災荒,允許百姓(主要是富戶)向政府繳納一定數量的糧食或錢財,以此換取免除徭役(包括兵役)的特權。晁錯在《論貴粟疏》中建議:“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複一人耳。”這裡的“複”即指免除徭役,“買複”即通過納粟買爵達到“複”的目的。《史記·平準書》記載:“(武帝時)兵革數動,民多買複及五大夫,征發之士益鮮。”清楚說明了戰争頻繁導緻百姓紛紛“買複”以逃避兵役的情況。
- 與“納粟拜爵”的聯繫:“買複”常與“納粟拜爵”(通過捐獻糧食獲得爵位)緊密相連。獲得一定爵位(如漢代的“五大夫”爵)即可享有“複其身”(免除本人徭役)的特權。因此,“買複”可以看作是“納粟拜爵”制度下實現免除徭役這一具體結果的行為或狀态。
- 曆代演變:類似“買複”的思想和做法在後世也有體現,如唐朝的“納資代役”、宋朝的“募役法”(免役法)等,雖然具體形式不同,但都包含通過繳納錢財替代親身服役的核心理念 。
三、社會影響
“買複”制度一方面為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緩解了特定時期的財政或物資壓力;另一方面,它也加劇了社會不公,使得富人可以合法地逃避艱苦的勞役和危險的兵役,而負擔主要落在了貧苦百姓身上,成為古代社會階層固化的一種表現。
“買複”特指中國古代(尤其漢代)百姓通過向政府繳納錢財或物資,從而免除本人應服徭役或兵役,或以此獲得相應特權(如爵位附帶免役權)的行為或制度。它是古代賦役制度與選官(爵)制度相結合的特殊産物,反映了當時社會利用經濟手段調節社會義務和身份的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
- 《史記·平準書》 (司馬遷著) - 記載漢代買複現象。
- 《漢書·食貨志上》 (班固著) - 引晁錯《論貴粟疏》,闡述納粟拜爵與免役的關系。
- 《文獻通考·職役考》 (馬端臨著) - 梳理曆代役法,包含納資代役等類似制度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買複”是漢代的一種制度,指平民通過繳納錢物免除徭役。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買複”字面意為“購買免除(徭役)的權利”,即平民或特定爵位者通過納資換取免役資格。漢代規定,爵位達到“五大夫”或武功爵至“千夫”者可享此特權。
2.曆史背景與實施
- 起源:始于西漢文帝時期,允許民衆通過繳納糧食換取“五大夫”以上爵位,進而免役。
- 發展:漢武帝時期因戰争頻繁、財政緊張,多次推行買複政策。例如,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出售武功爵(分十七級),民衆可納錢或黃金購買免役資格。
3.運作方式
- 納資形式:包括糧食、奴婢、錢币等。例如,漢武帝時曾允許交納奴婢免除終身勞役。
- 適用對象:除五大夫、千夫等爵位持有者外,普通民衆也可通過特定渠道購買免役權。
4.曆史影響
- 社會矛盾:富豪權貴借買複逃避徭役,導緻賦役負擔轉嫁給平民,加劇階級矛盾。
- 財政作用:短期内緩解國庫壓力,但長期削弱國家征發力,如《史記·平準書》記載:“徵發之士益鮮矣”。
5.文獻出處
“買複”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平準書》:“兵革數動,民多買復及五大夫”,是研究漢代經濟政策的重要參考。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漢代爵位制度或《平準書》相關内容,可查閱《史記》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保氏标寄補還策高駕唱首扯天扯地啻啻磕磕沖深初試鋒芒瑳磨淡台東牀冬花鬥南短卒律犯怵笵金鳳轉否終複泰烰烰覆前戒後改惡行善感遇詩關陲詭寄聒聒合氣灰匙緝睦金麥穗謹秘寄書鱗揪挦犒賜口袋陣來意老油子溜鳥戮屍麥糠沒眼色冥伯千裡别青油油秦烏勸贊乳橘山黛燒焰兒慎言守夜屬路孫曹塑造鐵索橋彤盧衛虎烏椑先春狎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