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ppy;joyous;gay;delighted]∶快樂
自叙少小時歡樂事。——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一個歡樂的夜晚
快樂。《莊子·漁父》:“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 唐 顧況 《棄婦詞》:“家家盡歡樂,賤妾空自憐。”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二》:“ 唐太宗 亦以降誕日,謂 長孫無忌 曰:‘今日是朕生日,世俗皆為歡樂,在朕翻成感傷。’”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我來,是為了兩家百姓的歡樂。”
唐 铙吹部七曲之一。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樂通一》:“鐃吹部七曲:一、破陣樂,二、上車,三、行車,四、向城,五、平安,六、歡樂,七、太平。”
懽樂:快樂。《呂氏春秋·本味》:“不謀而親,不約而信,相為殫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懽樂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 漢 劉桢 《公宴詩》:“永日行遊戲,懽樂猶未央。”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歡樂漢語 快速查詢。
以下是關于“歡樂”一詞的詳細解釋,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的信息:
歡樂(拼音:huān lè)指内心感到快樂、喜悅的情感狀态,多用于描述群體或場景中的愉快氛圍。例如:“廣場上傳來~的歌聲”()。
詞性結構
由并列結構的“歡”和“樂”組成,強調情感的外顯與内在滿足()。
詞源與演變
最早見于《莊子·漁父》:“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體現快樂與悲傷的對比()。唐代文獻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自叙少小時歡樂事”,進一步強化其情感表達()。
文化内涵
在傳統文化中,常與“悲哀”形成對照,如曹禺《王昭君》中的“兩家百姓的歡樂”,表達對和諧生活的向往()。
歡樂不僅指個人情緒,更常用于集體場景,如節日慶典或群體活動()。其英文對應詞為“joyous”或“delighted”()。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莊子》、唐代詩詞及現代文學作品()。
歡樂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們感到非常快樂和愉悅的心情。當一個人感到歡樂時,他們會流露出笑容、跳躍或歡呼。歡樂是一種積極的情緒,可以使人感到幸福和滿足。
歡樂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欠和礻。其中,欠表示對待,礻表示禮儀。它總共需要7個筆畫來書寫。
“歡樂”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其中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也就是說,擁有智慧的人會從水中得到快樂,擁有仁德的人會從山中得到快樂。這顯示了歡樂與智慧、仁德的關聯。
在繁體字中,“歡樂”被寫為「歡樂」。
在古代漢字中,歡樂的寫法多種多樣。一種常見的寫法是「患樂」,其中患表示快樂,樂表示享受。
1. 我們在生日派對上玩得非常歡樂。
2. 樂園裡的孩子們都在追逐歡樂。
1. 歡笑:表示開心地笑。
2. 歡騰:表示高興地跳躍或狂喜。
3. 欣歡:表示由衷地高興。
1. 快樂:表示開心和愉快。
2. 愉快:表示心情舒暢和愉悅。
3. 高興:表示心情愉悅和喜悅。
1. 悲傷:表示心情沮喪和難過。
2. 憂愁:表示心情郁悶和不快。
3. 郁悶:表示心情煩躁和不愉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