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祭祀。因祭時饋獻犧牲,故稱。《晉書·潘尼傳》:“於是牲饋之事既終,享獻之禮已畢,釋玄衣,禦春服,弛齋禁,反故式。”
“牲饋”是一個源自古代中國宗教文化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牲饋”指祭祀時向神靈供奉牲畜的行為,通常包括牛、羊、豬等家畜。這一行為不僅是宗教儀式的組成部分,也體現了古人對神靈的敬畏與祈求庇佑的願望。
詞源與構成
宗教與文化意義
牲饋是古代祭祀活動的重要環節,通過獻祭牲畜表達對神靈的虔誠,祈求風調雨順、消災避禍。例如《晉書·潘尼傳》記載:“牲饋之事既終,享獻之禮已畢”,描述了祭祀流程中牲饋的完成環節。
牲饋與“犧牲”一詞相關,但更強調“獻祭”這一行為本身,而非祭品對象。其背後反映了古代“天人感應”的哲學觀念,即通過物質供奉與神靈溝通。
《牲饋》是指古代祭祀時用來獻祭的牲畜和食品。在古代祭祀儀式中,人們将牲畜宰殺後,将其獻給神靈,以示敬意和祈福。
《牲饋》的拆分部首是牛,饋。牛部表示與牛相關的含義,饋部表示與饋贈、供奉相關的含義。它共有14畫。
《牲饋》是王基所作的《康熙字典》中的詞條,它是從古文獻中演變而來,源自傳統的祭祀文化。詞義傳承至今,成為描述古代祭祀儀式的專用詞彙。
《牲饋》的繁體字為「牲饋」。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牲饋」的寫法會有一定差異。在篆書中,「牲」的形态會更為方正簡練,而「饋」的形态會更加自由潇灑。
1. 古人在祭祀儀式上常将牲畜作為牲饋,以表達虔誠的敬意。
2. 祭祀儀式中,人們會餞别牲饋,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牲畜、牲口、牲血、饋贈、供馔、獻祭
祭品、供品
祭祀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