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line] 遜讓;推辭
誰坐上席,客人們互相推讓
遜讓;推辭。《莊子·刻意》:“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 漢 王充 《論衡·本性》:“一歲嬰兒,無推讓之心。” 宋 王安石 《範增》詩之二:“誰合軍中稱 亞父 ,直須推讓 外黃 兒。”《明史·張居正傳》:“當是時,政事一決 居正 , 居正 無所推讓。” 楊朔 《十年》:“他娘下熟面條,那幾個工人推讓一陣走了。”
“推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因謙虛或客氣而不願接受某種利益、職位或榮譽。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莊子》《論衡》等文獻來源。
推讓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推”和“讓”。
“推”是一個意義為“用手向前推動”的動詞,它由“扌”(手)和“隹”(表示行為)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1個筆畫。
“讓”是一個動詞,表示“讓步”或“讓與”,它由“讠”(言語相關的部首)和“人”(表示人類)這兩個部首組成,共計6個筆畫。
“推讓”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在古代社會中,人們通過推讓來表示彼此的謙虛和尊重。這個詞可以用來表達一個人主動把自己的位置、權力或榮譽讓給别人,顯示出善意和謙遜。
在繁體字中,“推讓”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今略有不同。以“推”為例,古時寫作“㧪”或“㧫”。而“讓”則寫作“譲”或“譨”。
以下是幾個使用“推讓”的例句:
1.子弟之道推讓而行,顔淵自許不伐,便是一個非常有追求“道”的人,他隻是心存謙遜之心而已。
2.領導把機會推讓給年輕人,以此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潛力。
3.在競選中,候選人之間互相推讓,展示出高尚的道德風範。
與“推讓”相關的詞語有:
1.讓步:表示主動放棄一部分以達成協議。
2.傳讓:表示把權力或地位轉交給他人。
3.辭讓:表示主動辭去某個職位或地位。
與“推讓”相反的詞語為“争奪”或“争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