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秋稧 ”。古人于農曆七月十四日至水濱舉行的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動。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譚詩》:“中丞嘗於 九峯園 作秋稧之會。” 清 龔自珍 《賀新涼》詞:“病蝶涼蟬狂不得,還許 虎丘 秋稧。” 諸宗元 《答劉三見懷》詩:“小飲尚思秋禊樂,狂歌不畏市人譏。”
秋禊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祭祀活動,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目的
秋禊是古人于農曆七月十四日在水邊舉行的祓除災邪、祈求祥瑞的祭祀儀式。其核心目的是通過潔淨身心的儀式驅除不祥之氣,體現了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祈福心理。
時間與形式
活動時間固定在農曆七月十四,參與者會聚集在水濱,通過沐浴、祭祀等方式完成儀式。這與春季的“春禊”(如著名的蘭亭修禊,王羲之《蘭亭序》即源于此)形成對應,春禊多在三月上巳節舉行。
曆史記載與演變
清代錢泳《履園叢話》記載了揚州九峯園的秋稧之會,表明這一習俗至少延續至清代,且常與文人雅集結合。漢代宮廷亦有類似活動,如正月上辰“祓妖邪”、三月上巳“張樂于流水”等。
文化意義
秋禊不僅具有宗教祭祀功能,還衍生出社交與文學創作的場景。例如,春禊孕育了《蘭亭序》等經典,而秋禊亦成為文人聚會賦詩的契機,反映了古代節俗與文化藝術活動的交融。
相關延伸
“禊”字本身指代此類祓除祭事,古籍中常以“禊帖”代指《蘭亭序》。秋禊的儀式細節雖記載較少,但可推測其流程與春禊類似,包含臨水祭祀、宴飲等環節。
《秋禊》是指古代傳統的秋季祭祀活動,旨在祈求豐收、祭祀祖先和神靈,以及驅除災禍,保佑國家和人民平安吉祥。
《秋禊》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禾(《禾》字的部首)和示(《示》字的部首)。禾部表示與農業相關,示部表示儀式和祭祀。總共有8筆。
秋禊作為傳統的農業祭祀活動,其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人們相信通過舉辦祭祀活動,可以祈求神靈保佑豐收和平安。秋禊就是其中重要的祭祀之一。
繁體字中,《秋禊》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秋禊」。
根據古代《康熙字典》的記載,秋禊在古時的寫法為「秋禊」。
1. 每年秋天,我們都會組織秋禊活動,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吉祥。
2. 秋禊儀式上,人們祭祀祖先和神靈,表達對過去一年的感恩和對未來的期望。
秋祭、秋季、禊事、祭祀、豐收、農業、祈求
秋祭、秋天的祭典
春祈、夏祭、冬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