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祭祀。因祭时馈献牺牲,故称。《晋书·潘尼传》:“於是牲馈之事既终,享献之礼已毕,释玄衣,御春服,弛斋禁,反故式。”
“牲馈”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宗教文化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牲馈”指祭祀时向神灵供奉牲畜的行为,通常包括牛、羊、猪等家畜。这一行为不仅是宗教仪式的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与祈求庇佑的愿望。
词源与构成
宗教与文化意义
牲馈是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献祭牲畜表达对神灵的虔诚,祈求风调雨顺、消灾避祸。例如《晋书·潘尼传》记载:“牲馈之事既终,享献之礼已毕”,描述了祭祀流程中牲馈的完成环节。
牲馈与“牺牲”一词相关,但更强调“献祭”这一行为本身,而非祭品对象。其背后反映了古代“天人感应”的哲学观念,即通过物质供奉与神灵沟通。
《牲馈》是指古代祭祀时用来献祭的牲畜和食品。在古代祭祀仪式中,人们将牲畜宰杀后,将其献给神灵,以示敬意和祈福。
《牲馈》的拆分部首是牛,馈。牛部表示与牛相关的含义,馈部表示与馈赠、供奉相关的含义。它共有14画。
《牲馈》是王基所作的《康熙字典》中的词条,它是从古文献中演变而来,源自传统的祭祀文化。词义传承至今,成为描述古代祭祀仪式的专用词汇。
《牲馈》的繁体字为「牲饋」。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牲馈」的写法会有一定差异。在篆书中,「牲」的形态会更为方正简练,而「馈」的形态会更加自由潇洒。
1. 古人在祭祀仪式上常将牲畜作为牲馈,以表达虔诚的敬意。
2. 祭祀仪式中,人们会饯别牲馈,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牲畜、牲口、牲血、馈赠、供馔、献祭
祭品、供品
祭祀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