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平狀的意思、平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平狀的解釋

猶言對等之禮。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衣冠故事,多無著令,但相承為例。如學士舍人躡履見丞相,往還用平狀,扣階乘馬之類,皆用故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平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構詞和具體語境兩個層面理解:

一、單字釋義

    • 本義指表面無凹凸、不傾斜,如《說文解字》:“平,語平舒也。”引申為均等、安定、公正等義。
    • 例:《詩經·小雅·伐木》“終和且平”,指和諧安定。
    • 本義指形态、樣子,如《莊子·德充符》“自狀其過”,後引申為陳述事實的文書(如訴狀)。
    • 例:《漢書·趙充國傳》“具上地形部曲狀”,指書面報告。

二、複合詞“平狀”的釋義

  1. 字面組合義

    “平”+“狀”可直解為“平坦的形态”或“平正的樣貌”,多用于描述物體表面或地形特征。

    文獻例:《水經注·卷三十四》載“其地平狀”,形容地勢平坦。

  2. 古代法律文書義

    在明清律例中,“平狀”特指格式規範、無誣告嫌疑的訴狀。

    《大明律·刑律》規定:“凡告訟,須明注年月,指陳實事,不得稱疑。其狀須平,誣告者反坐。”此處“平狀”強調訴狀内容平實公正,符合法定格式。

  3. 引申用法

    • 均等狀态:如《宋史·食貨志》載“稅賦平狀”,指賦稅均衡。
    • 平靜情狀:古籍中偶見“心神平狀”的表述,表情緒安定。

三、現代使用提示

現代漢語中“平狀”已非常用詞,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術語(如中醫藥文獻中描述舌苔“平狀無裂”)。日常表達“平坦形狀”時,更傾向使用“平面狀”“平整”等替代詞。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平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根據搜索結果中的權威資料(如、),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平狀指“對等之禮”,即古代官員或士人之間遵循的平等交往禮儀。該詞由“平”(平等、對等)和“狀”(禮節形式)組合而成,強調身份相當者之間的禮節規範。

文獻出處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記載:“學士舍人躡履見丞相,往還用平狀,扣階乘馬之類,皆用故事也。”
此處描述宋代官員交往時,學士與丞相之間使用“平狀”作為對等文書的慣例,體現禮儀的規範性。

具體應用

  1. 使用場景:多用于官員、文人等身份相近者的正式往來,如文書傳遞、會面禮儀等。
  2. 形式特點:需遵循既定的“故事”(即傳統慣例),例如穿着特定服飾、使用特定文書格式等。

現代關聯

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平等禮節”可類比現代社交中的對等原則,但具體形式已隨時代演變。

若需進一步了解“平”字的其他含義(如“均等”“安定”等),可參考《漢典》對“平”的詳細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謗口八辔兵精糧足采石矶抽回仇矛攢三大米檔子班刁鑽促掏頂價洞監蚪蝌高突耿耿于心貫額鬼社果汁行動坐卧河裡淹死是會水的黃輝活眼活現講堂擊鞭敬謹積竊鈞校可嗔老奴緑舌闾閻安堵蠻靴面影滅名迷迷慕悅念酸拟疏彷髴辟摽駓駓鋪疊箧服窮精取保候審事出無奈絁袍失涕雙轉馬水光碎米甜梅調朱弄粉透視圖讬足逶麗吳阊憲極下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