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相傳 吳越王 錢鏐 射潮築塘的故事。 宋 蘇轼 《表忠觀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強弩射潮,江海為東。”《宋史·河渠志七》:“ 淛江 通大海,日受兩潮。 梁 開平 中, 錢武肅王 始築捍海塘,在 候潮門 外。潮水晝夜衝激,版築不就,因命彊弩數百以射潮頭,又緻禱 晉山祠 。既而潮避 錢塘 ,東擊 西陵 ,遂造竹器,積巨石,植以大木。堤岸既固,民居乃奠。” 柳亞子 《海甯觀潮有作》詩:“我亦廿年慚後死,射潮穿象兩蹉跎。”
(2). 東漢 馬援 亦有射潮故事,見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射潮》及所引 清 屈大均 《射潮歌》。
“射潮”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傳說的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和相關典故:
“射潮”字面意為用弓箭射擊潮水,實際指代古代治水傳說中通過武力或神力對抗自然力量的象征性行為。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蘇轼《表忠觀碑》和《宋史·河渠志》。
吳越王錢镠射潮築塘
據《宋史》記載,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镠為修築錢塘江海塘(今杭州錢塘江堤壩),因潮水洶湧導緻工程屢次失敗。他命士兵用強弩射向潮頭,并祭祀神明,最終潮水退避,成功築堤。蘇轼在《表忠觀碑》中贊其“強弩射潮,江海為東”,成為後世傳頌的治水典範。
東漢馬援射潮傳說
清代文獻《兩般秋雨盦隨筆》及屈大均《射潮歌》提到,東漢名将馬援也曾有射退潮水的故事,但具體細節較錢镠典故更為模糊,可能為後人附會。
“射潮”一詞融合了曆史傳說與文學想象,既反映了古代水利工程的艱難,也彰顯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勇氣。其核心典故以錢镠版本流傳最廣,馬援故事則多見于地方性文獻。
射潮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指當潮水漲到最高潮的時候,潮水通過突破堤壩或者其他洪水防護設施噴湧而出。
“射”字的部首是“屍”,筆畫數為5。
“潮”字的部首是“氵”,筆畫數為15。
“射潮”一詞最早出現在《東都事略》這本古代書籍中。
在繁體字中,“射潮”通常寫作“射潮”。
在古代漢字中,射潮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射的上部是“身”字,下部是“少”字;潮的上部是“泉”字,下部是“水”字。
1. 我們站在海邊,看着巨大的海浪射潮般沖向岸邊。
2. 他修築了一道防波堤,以避免海水射潮進入農田。
1. 射擊:指使用槍支、弓箭等射中目标。
2. 射箭:指使用弓和箭射中目标。
3. 射雕:指射中一隻正在飛行的雕。
1. 濺射:指液體或粉體被噴灑或噴射。
2. 噴湧:指液體或氣體以極大的壓力突然噴出。
3. 湧動:指水流急速地湧出。
1. 潮漲:指潮水漸漸漲起。
2. 潮落:指潮水回退。
3. 圍堤:指通過修建堤壩來防止潮水進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