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起死。 唐 陳子昂 《為程處弼拜洛表》:“特蒙陛下,施再生之德,赦萬死之誅,起骨九泉,同列編戶,臣誠萬死,無以上答。”
(2).從墳墓中挖出死者的骸骨。 駱賓基 《父女倆》四:“引河線内有祖墳的人又說:‘這還要我們起骨挪屍呀!’”
“起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作為成語使用時,“起骨”指通過某種方式激發人的鬥志、勇氣或熱情,使其充滿活力。其中“起”意為喚起,“骨”象征精神内核。例如在團隊激勵或文學創作中,可用于描述振奮人心的力量。
起死回生
唐代陳子昂《為程處弼拜洛表》中“起骨九泉”即用此意,比喻使人從絕境中重生。
遷葬骸骨
駱賓基小說《父女倆》提及“起骨挪屍”,指因工程需要從墳墓中移出遺骨。
在佛教儀式中,“起骨”特指将高僧遺骨從臨時安放處轉移至佛塔的流程,屬于入塔佛事的重要環節。
注意:現代漢語中“激勵鬥志”的成語用法較為常見,其他含義多出現于古籍或特定語境。如需具體例證,可查閱《勅修清規》等佛教文獻或唐代文學作品。
起骨是一個漢語詞彙,起指振奮、激勵,骨指骨氣、骨頭、膽量。起骨這個詞的意思表示激發骨氣,鼓起勇氣,激發内在動力,振奮精神。
起骨的拆分部首為言,表示與語言有關,筆畫數為11畫。
起骨是一個現代漢字詞彙,源自于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字為「起骨」。
據考古學家研究,古代漢字「起骨」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明顯變化。
他在困難面前從不退縮,總是能夠起骨戰勝困難。
勇起骨氣、振奮起骨、激勵起骨
振奮、激勵、鼓勵
氣餒、灰心、退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