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抄堵擊。謂繞道攻擊攔阻對方。《晉書·閻鼎傳》:“ 鼎 得書,便欲詣 洛 ,流人謂北道近 河 ,懼有抄截,欲南自 武關 向 長安 。”《宋書·劉勔傳》:“界上之人,唯視強弱,王師至境,必壺漿候塗,裁見退軍,便抄截蜂起。”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我們現在所取的路線便是要去抄截 ********* ,從弦線上去追蹤第四軍。”
"抄截"是由"抄"和"截"兩個語素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具有以下三層含義:
一、基本詞義溯源 "抄"本義為叉取,《說文解字》釋作"叉取也",引申出抄寫、搜查、包抄等義項。"截"甲骨文字形象以戈斷絲,《說文》解作"斷也",本義為切斷,後發展出攔截、截止等引申義。二字組合後,"抄截"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定義為"包抄堵截",強調從側翼實施攔截的動作。
二、現代專業術語
三、古代文獻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兵書《紀效新書》卷十四:"遇敵則分奇正,以抄截為要",描述戚繼光抗倭時采用的戰術策略。清代《讀史方輿紀要》中亦有"設伏兵抄截糧道"的實戰記載。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1年版)等權威辭書,以及中國軍事博物館官網軍事術語數據庫、中國籃球協會官方技術文件等專業資料來源。
“抄截”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應用于軍事或戰術場景,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通過包抄堵擊的方式繞道攻擊并攔截對方。該詞由“抄”(突然攔截)和“截”(阻止)組成,強調對敵方行動路徑的突然阻斷。
除軍事領域外,也可形容迅速且強力的打擊行為,例如體育比賽中突然攔截對手進攻的動作(如籃球搶斷),但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
“銘軍力弱,倭人慣用抄截後路之術,形勢危急。” —— 例句
如需查看更多曆史文獻或具體戰例,可參考《晉書》《宋書》等原始資料,或通過查字典平台獲取詳細釋義。
百世白挺北洋軍閥賓寮不濟事操介草綠車枕牀上安牀彫章頂篷頓頑額度二遍苦二次能源發科凡俦烽塵伏老訃文觀者成堵孤帆過抱何論和買紅封紅觜黃鐘豢腴花樣新翻疆土精勵績行可可遼祖菱角流速盲子枚子冥客鬧說泥伏倩筆淺斟低唱勤精棋射醛基軀骨柔顔山雌韶箾失容受成歲曆台安停逗投畀為書鮮華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