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逃歌的意思、董逃歌的詳細解釋
董逃歌的解釋
東漢 靈帝 時童謠。内容寫 董卓 跋扈,縱其殘6*暴,終歸逃竄,至于滅族。辭載《後漢書·五行志一》。 晉 崔豹 《古今注·音樂》:“《董逃歌》, 後漢 遊童所作也。後有 董卓 作亂,卒以逃亡,後人習之以為歌章,樂府奏之,以為烱戒也。”
詞語分解
- 董的解釋 董 ǒ 監督管理:董統。董督。董正(督察糾正)。董理。董事(某些企業、學校的資産所有者推舉出來代表自己監督和主持業務的人)。董其成。 正:“餘将董道而不豫兮”。 深藏:“年六十已上,氣當大董”。 姓。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董逃歌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董逃歌”是東漢末年流傳的民間歌謠,與權臣董卓相關,其解釋可從以下維度展開:
1.來源與背景
- 曆史事件:董卓是東漢末年的權臣,專權暴虐,引發民憤。最終被讨伐,被迫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途中焚燒洛陽,導緻百姓流離失所。
- 創作背景:該歌謠最初為民間童謠,後因董卓暴政與逃亡經曆,被賦予諷刺其行徑的含義。原曲中的襯詞“董逃”本無實義,後演化為影射“董卓逃亡”。
2.内容與結構
- 原文節選(據魏晉時期記載):
承樂世,董逃;遊四郭,董逃。
蒙天恩,董逃;帶金紫,董逃……
望京城,董逃;日夜絕,董逃。心摧傷,董逃。
- 結構特點:每句結尾重複“董逃”,形成強烈節奏感。前半部分描述董卓顯赫時的嚣張(如“帶金紫”指其穿戴帝王服飾),後半部分揭露其倉皇逃亡的狼狽,形成鮮明對比。
3.象征意義
- 諷刺與批判:通過反諷手法,揭露董卓“蒙天恩”卻禍國殃民的行徑,表達百姓對其殘暴統治的痛恨,以及對其最終敗亡的譏諷。
- 曆史警示:歌謠被收錄于《後漢書·五行志》,作為“天象示警”的例證,告誡當權者失德必遭天譴。
4.文化影響
- 作為樂府詩的代表之一,該歌謠語言直白、情感濃烈,成為後世抨擊暴政的文學範例。其“董逃”的重複句式,亦影響了民間歌謠的創作形式。
總結來看,“董逃歌”既是曆史事件的記錄,也是民衆情緒的載體,兼具文學價值與政治諷刺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董逃歌(dǒng táo gē)這個詞的意思:
董逃歌是一首古代民歌,最初出現在中國漢朝的樂府詩中。它描述了一個名叫董逃的人在逃亡途中的心情和經曆。董逃被迫離開家鄉,四處流浪,感到孤獨和無助。
拆分部首和筆畫:
董逃歌的拆分部首是艹、辶和欠,分别代表草字頭部首、走之辶部首和虧欠意義。它總共有14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董逃歌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樂府詩集中,記錄了晉朝時期的人們流浪逃亡的悲苦經曆。董逃歌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董逃歌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古代的文字更為繁複,但董逃歌的字形并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
例句:
董逃歌中有一句經典的詩句:“夢裡依稀一片鄉,獨醒無語淚沾裳。”這句話表達了董逃懷念家鄉和對流亡生活的苦澀感受。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與董逃歌相關的組詞有:逃亡、歌曲、流浪、文學、悲苦、古代等。
與董逃歌的意思相近的詞有:離鄉、漂泊、流離失所。
與董逃歌相反的詞有:歸家、安頓、固定、幸福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