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苍鹘的意思、苍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苍鹘的解释

唐 宋 参军戏脚色名。 唐 李商隐 《骄儿》诗:“忽復学参军,按声唤苍鶻。”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院本名目》:“院本则五人,一曰副浄,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鶻,鶻能击禽鸟,末可打副浄,故云。”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十一章下篇一:“所谓参军,便是戏中的正角,苍鹘便是丑角一类的配角,两者相互问答,其作用则调谑讽刺,兼而有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苍鹘(cāng h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一、本义与字源

  1. 鸟类名称

    指一种青黑色的猛禽,属隼科。古文献中“鹘”泛指鹰隼类猛禽,“苍”形容其羽毛青黑色调。该词凸显了猛禽迅捷凶悍的特性,常见于古代诗文对狩猎场景的描写。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苍鹘”即“青黑色的鹘鸟”,其形象常被用于象征勇猛或迅疾(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

二、唐宋戏曲角色名

  1. 参军戏中的配角

    在唐代“参军戏”及宋代杂剧中,“苍鹘”是与“参军”搭档演出的固定喜剧角色。其特点为:

    • 身份定位:多扮演机敏狡黠的仆从或市井人物,与装傻充愣的“参军”形成滑稽对比。
    • 表演功能:通过戏谑、嘲弄“参军”推动剧情,承担插科打诨与讽刺世情的任务。
    • 装扮特征:身着敝衣,手持击棒(或曰“磕瓜”),以朴素装扮区别于“参军”的华服(来源:《中国戏曲通史》第一章;《唐戏弄》角色考)。

三、文化延伸与文献例证

  1. 文学与史学记载
    • 唐代李商隐《骄儿诗》“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生动记录儿童模仿参军戏角色的场景。
    • 《新五代史·吴世家》载徐知训侮弄君王时“自为参军,使王为苍鹘”,反映该表演形式在五代宫廷的流行(来源:《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一;中华书局点校本《新五代史》)。

四、语义演变

  1. 派生含义

    因“苍鹘”角色具有伶俐善谑的特点,宋元后偶见其引申指代“机敏善辩之人”,但此用法未成主流(来源:《宋元语言词典》“苍鹘”条)。

说明: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中国戏曲通史》等权威工具书及史学文献,因部分古籍数字资源访问受限,未提供直接链接,读者可通过图书馆系统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苍鹘”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字面含义

“苍”指深青色或灰白色,常用于形容颜色;“鹘”是一种小型猛禽(鹘鹰),以敏捷捕猎著称。因此,“苍鹘”字面可理解为羽毛呈灰白色的鹘鹰,象征勇猛与机敏。

二、戏剧角色(主要含义)

在唐宋参军戏中,“苍鹘”是固定角色名,与“参军”搭档表演:

  1. 角色定位:属于“副末”角色,负责插科打诨、讽刺调笑,与“参军”(副净)形成主从互动。
  2. 表演形式:通过问答或动作制造喜剧效果,如《辍耕录》记载“末可打副净”,体现角色间的戏谑关系。
  3. 文学例证:李商隐《骄儿诗》“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陆游“且看参军唤苍鹘”等诗句,均反映了这一角色在当时的文化影响。

三、读音与演变

“苍鹘”既指灰白羽毛的鹘鹰,更是唐宋戏剧中的重要角色,体现古代戏曲的诙谐传统。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辍耕录》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敖客蓓藟不双猖披阐着朝佥逞弄称作雌牙扮齿当中大宰低弱恶阻防忌方召翻苏釜鬲高级公先功作官饭光貎过谈海船黄棍井眢尽力而为积怒康衢谣坎陷老学庵笔记磊叠临淄洛宴蔓衍毛笔昧死南阳子黏空皮夹歉意庆氏学棋肆仁形山谷褐山啄木烧纸神服生搬硬套时任寺署廋语昙花逃难铁色土匟握拳透掌向慕嘻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