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神道碣的意思、神道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神道碣的解釋

謂立在墓前刻有死者事迹的碑石。 唐 白居易 《青石樂府》:“不願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墳土未乾名已滅。”參見“ 神道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神道碣"是中國古代墓葬建築中的一種石刻類型,特指樹立在墓前神道(通往墓冢的道路)上的石碑。其核心含義與功能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基本定義

  1. 神道:指通往墓地的道路,古人認為此道為神靈通行之路,故名“神道”。《辭源》釋:“墓前開道,建石柱以為标,謂之神道。”
  2. 碣:古代圓頂的石碑。《說文解字》載:“碣,特立之石也。”東漢許慎注:“方者為碑,圓者為碣。”

合義:“神道碣”即豎立于墓道旁、形制為圓首(或方圓兼備)的紀念性石碑,用以記載墓主生平、彰顯功德。


二、形制與功能特征

  1. 形制特點:
    • 頂部多呈圓弧形(與方形碑首的“神道碑”相區别),碑身刻有文字或圖案。
    • 常與石獸、華表等共同構成神道石刻群,代表墓葬等級與身份(如唐代三品以上官員方可立碣)。
  2. 核心功能:
    • 紀功頌德:銘刻墓主生平事迹,如《漢魏南北朝墓志彙編》載北魏元顯儁墓神道碣“刊石表終,式傳不朽”。
    • 方位标識:标記神道起點或轉折處,引導祭祀者。
    • 禮制象征:體現“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禮儀,如《禮記·檀弓》所言:“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識之。”

三、曆史演變與文獻佐證

  1. 起源發展:
    • 秦漢時期始現雛形,東漢後隨厚葬之風盛行,至魏晉南北朝定型為神道石刻制度。
    • 唐代《封氏聞見記》載:“秦漢以來,死者的墓前立石人、石獸、碑碣等,以昭示後世。”
  2. 經典實例:
    • 南朝梁安成康王蕭秀墓神道碣(現存南京),為現存最早神道碣實物之一,碑文記載其治世功績。
    • 唐代《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收錄多篇神道碣文,體現“碣以述德”的文體功能。

四、文化意義與現代研究價值

  1. 文化内涵:
    • 融合書法、雕刻、文學藝術,如北魏神道碣常見魏碑體,具書法史研究價值。
    • 反映古代喪葬制度與等級觀念,如《唐六典》規定:“五品以上立碑,七品以上立碣。”
  2. 學術研究:
    • 考古學者通過神道碣銘文補正史籍缺漏,如利用北齊婁叡墓神道碣考據北朝貴族譜系。
    • 形制演變見證石刻藝術發展,如漢碣樸拙、唐碣恢弘的風格差異。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趙超《古代石刻通論》,紫禁城出版社。
  4. 《漢魏南北朝墓志彙編》,天津古籍出版社。
  5. 封演《封氏聞見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6. 《唐六典》,中華書局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神道碣”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主要涉及以下兩類解釋:


一、墓碑碑石的含義(主流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立在墓前、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碑石,功能類似于“神道碑”。唐代白居易《青石樂府》中曾提及:“不願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墳土未乾名已滅”,說明其用于紀念逝者。

  2. 詞源解析

    • “神道”:原指墓前的神道(通往墳墓的道路),後引申為記錄墓主功德的碑文。
    • “碣”:指圓頂的碑石,與方形的“碑”相區别。

二、險峻通道的比喻(較少見)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天地之間的險峻通道”,比喻難以逾越的地形。但此釋義未見于古籍或權威文獻,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傳。


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青石樂府》原文或唐代碑刻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澳溟擺阖抱蓄冰膚才儁慘況蠶妾城墉寵狎賜教簇箔頂承防不勝防剛正幹物夠瞧海鮮涵亮後世護靈獲知健步如飛肩起稽道機米進賢退佞緝兇矍相崌山犂軶砻坊瞞天過海面豆默會男閨蜜衲師溺冠判詞盤距輕體傾頽棄平居氄毛塞角扇迫實名制拾人牙慧守信稅辔説到家束狹四勿溹溹髫稚鐵壁王市煨烤文法吏校録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