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碣的意思、神道碣的详细解释
神道碣的解释
谓立在墓前刻有死者事迹的碑石。 唐 白居易 《青石乐府》:“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乾名已灭。”参见“ 神道碑 ”。
词语分解
- 神的解释 神 é 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神仙。神怪。神主。神社。神农。神甫。神权。鬼使神差。 不可思议的,特别希奇的:神秘。神奇。神异。神话。神机妙算。 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神勇。
专业解析
"神道碣"是中国古代墓葬建筑中的一种石刻类型,特指树立在墓前神道(通往墓冢的道路)上的石碑。其核心含义与功能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基本定义
- 神道:指通往墓地的道路,古人认为此道为神灵通行之路,故名“神道”。《辞源》释:“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
- 碣:古代圆顶的石碑。《说文解字》载:“碣,特立之石也。”东汉许慎注:“方者为碑,圆者为碣。”
合义:“神道碣”即竖立于墓道旁、形制为圆首(或方圆兼备)的纪念性石碑,用以记载墓主生平、彰显功德。
二、形制与功能特征
- 形制特点:
- 顶部多呈圆弧形(与方形碑首的“神道碑”相区别),碑身刻有文字或图案。
- 常与石兽、华表等共同构成神道石刻群,代表墓葬等级与身份(如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方可立碣)。
- 核心功能:
- 纪功颂德:铭刻墓主生平事迹,如《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载北魏元显儁墓神道碣“刊石表终,式传不朽”。
- 方位标识:标记神道起点或转折处,引导祭祀者。
- 礼制象征:体现“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仪,如《礼记·檀弓》所言:“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
三、历史演变与文献佐证
- 起源发展:
- 秦汉时期始现雏形,东汉后随厚葬之风盛行,至魏晋南北朝定型为神道石刻制度。
- 唐代《封氏闻见记》载:“秦汉以来,死者的墓前立石人、石兽、碑碣等,以昭示后世。”
- 经典实例:
- 南朝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神道碣(现存南京),为现存最早神道碣实物之一,碑文记载其治世功绩。
- 唐代《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收录多篇神道碣文,体现“碣以述德”的文体功能。
四、文化意义与现代研究价值
- 文化内涵:
- 融合书法、雕刻、文学艺术,如北魏神道碣常见魏碑体,具书法史研究价值。
- 反映古代丧葬制度与等级观念,如《唐六典》规定:“五品以上立碑,七品以上立碣。”
- 学术研究:
- 考古学者通过神道碣铭文补正史籍缺漏,如利用北齐娄叡墓神道碣考据北朝贵族谱系。
- 形制演变见证石刻艺术发展,如汉碣朴拙、唐碣恢弘的风格差异。
参考文献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赵超《古代石刻通论》,紫禁城出版社。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 封演《封氏闻见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 《唐六典》,中华书局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神道碣”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但主要涉及以下两类解释:
一、墓碑碑石的含义(主流解释)
-
基本定义
指立在墓前、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碑石,功能类似于“神道碑”。唐代白居易《青石乐府》中曾提及:“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乾名已灭”,说明其用于纪念逝者。
-
词源解析
- “神道”:原指墓前的神道(通往坟墓的道路),后引申为记录墓主功德的碑文。
- “碣”:指圆顶的碑石,与方形的“碑”相区别。
二、险峻通道的比喻(较少见)
部分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形容“天地之间的险峻通道”,比喻难以逾越的地形。但此释义未见于古籍或权威文献,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传。
使用建议
- 文学或历史语境:优先采用“墓碑碑石”的解释,因其有明确文献依据(如白居易诗句)。
- 注意歧义:若遇到形容地理险峻的用法,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为特殊引申。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青石乐府》原文或唐代碑刻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悲桡摈嘿不恒宸命澈悟臭老九村鄙担板汉道存目击大仁大义登幽州台歌哆哩哆嗦仿生化学放送封豨尴尬共享单车国际河流回槛晦暝件头饥惫记府饥火金雘稷禼据乱世犒赏愧忏缆车连欢龙笺弭佩莫者南非蒲柳之质潜服蹡蹡济济敲冰求火巧籍倾摇懈弛诠笔缺点桡辞绒衣软嘴塌舌散想善晓设或神摇目夺示戒视朔水菜不交顺水推舟速独桃李满天下味道为国捐躯惟谨谐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