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ch up what others say] 拾取别人的片言隻語當做自己的話
這話聽起來很有見地,其實不過是拾人牙慧,沒有一點自己的東西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殷中軍 雲: 康伯 未得我牙後慧。”後以“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野叟曝言》第一一八回:“明用故事,卻暗翻前局,方不是拾人牙慧。”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論文辨僞》:“某甲本不知文,而偏又習知文家似是而非之説,宜其拾人牙慧而又失所指其不通。” 張天翼 《新生》:“ 逸漢先生 隻會拾人牙慧。”亦省作“ 拾牙慧 ”。 梁啟超 《新民說·論進步》:“大抵今日談維新者有兩種,其下焉者,則拾牙慧,賞虎皮,借此以為階進之路。”
“拾人牙慧”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í rén yá huì,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解釋:
“牙慧”原指牙齒内剔出的殘渣,引申為别人說過的話或觀點。成語字面意為“撿取别人牙縫中的殘渣”,比喻竊取或重複他人的言論、文字,缺乏原創性,含貶義。
深層意義:
強調對他人的思想或表達進行簡單模仿或抄襲,而非獨立思考或創新。常用于批評學術、創作中的剽竊或缺乏主見的行為。
最早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東晉名士殷浩評價韓康伯時提到:“康伯未得我牙後慧。”意為韓康伯未能領會他言語中的深意,僅學到表面。
後世引用:
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中進一步使用該詞,如“明用故事,卻暗翻前局,方不是拾人牙慧”,強調創新與避免抄襲。
語法功能:
動賓式結構,多作謂語、賓語,用于貶義語境。
例句:
適用場景:
學術寫作、文藝創作、日常表達中批評缺乏原創性的行為。
近義詞 | 反義詞 |
---|---|
拾人涕唾、人雲亦雲 | 标新立異、獨辟蹊徑 |
鹦鹉學舌、以訛傳訛 | 獨樹一幟、别具匠心 |
掌握該成語有助于提升語言表達的凝練性,同時警示在創作中需注重獨立思考,避免盲目模仿。
《拾人牙慧》是指借鑒他人的智慧,吸取他人的經驗或意見進行學習或借鑒。這個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能夠聰明地學習他人的優點和智慧,從而使自己受益。
《拾人牙慧》這個詞的部首是“手”和“犬”,部首是一個漢字的左邊構成字義的一部分。它有6個筆畫,筆畫是指構成漢字時所畫的線條。
《拾人牙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和典籍。在古代,人們常常通過閱讀和借鑒他人的智慧來提升自己。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拾人牙慧」。
古時候,《拾人牙慧》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古代的字典和古籍中,該詞可能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但整體意思相同。
1. 他善于拾人牙慧,不斷學習他人的經驗與教訓。
2. 學習是一種拾人牙慧的過程,我們應該虛心向他人學習。
組詞:拾取、智慧、借鑒、學習。
近義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巧取豪奪。
反義詞:閉門造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