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象的意思、比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象的解釋

亦作“ 比像 ”。1.比拟象征。《左傳·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杜預 注:“車服器械之有五色,皆以比象天地四方,以示器物不虛設。”《國語·周語中》:“服物昭庸,采飾顯明,文章比象。” 韋昭 注:“比象,比文以象山龍華蟲之屬也。” 漢 張衡 《西京賦》:“思比象於紫微,恨 阿房 之不可廬。”

(2).指譬喻、比拟。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冰筯》:“﹝帝﹞問妃子曰:‘所玩何物耶?’妃子笑而答曰:‘妾所玩者,冰筯(指冰條)也。’帝謂左右曰:‘妃子聰惠,比象可愛也!’” 明 袁宏道 《瓶史·使令》:“丁香瘦,玉簪寒,秋海棠嬌,然有酸态, 鄭康成 、 崔秀才 之侍兒也。其他不能一一比像,要之皆有名于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比象”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中的用法。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比象(拼音:bǐ xiàng)指通過比拟、象征或譬喻的方式表達事物。該詞在古籍中常寫作“比像”,兩者為異體詞關系。


二、核心含義解析

  1. 比拟象征
    用于通過具體事物象征抽象概念,多見于器物、顔色等載體。例如:

    • 《左傳·桓公二年》提到“五色比象,昭其物也”,指用青、赤、白、黑、黃五種顔色象征天地四方。
    • 《國語·周語中》中“文章比象”,韋昭注解為用山、龍、華蟲等紋樣象征禮儀規範。
  2. 譬喻與比拟
    在文學創作中,指通過比喻手法增強表達效果。例如:

    •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唐玄宗以“冰筯”比喻楊貴妃的聰慧。
    • 明代袁宏道在《瓶史·使令》中用丁香、玉簪等花木比拟人物性格。

三、文獻用例


四、延伸說明

在《周易》中,“比卦”(水地比)通過水與地的親密關系象征和諧共處,可視為“比象”哲學層面的引申,但此用法較為特殊,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比象(bǐ xi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比、象,總共有8個筆畫。該詞源自古代漢語,古時候的寫法有些不同。 在繁體中,比象寫作「比像」,筆畫數目不變。繁體字寫法在一些地區和文化中仍然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是以象形為主。比象這個詞的構造中,「比」像是兩個人并排站立,可能表示比較和對照。而「象」像是一個大象的姿态,象征着形象和象征。 以下是比象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1. 他的行為比象一個真正的紳士。(比較) 2. 這個繪畫作品非常生動,像真的一樣。(形象) 3. 我們需要通過比象來分析這個問題的不同方面。(對照)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比較、比喻、比例等。這些詞語偏重于比較和類比的概念。 比象的一些近義詞包括:相似、類似、類推等。這些詞語都強調了相似性和對照比較。 相反的,比象的一些反義詞包括:不同、不象、反差等。這些詞語強調了相反的概念。 總之,比象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比、象,有8個筆畫。它表示比較和對照的概念,可以用于形容各種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