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象的意思、比象的詳細解釋
比象的解釋
亦作“ 比像 ”。1.比拟象征。《左傳·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杜預 注:“車服器械之有五色,皆以比象天地四方,以示器物不虛設。”《國語·周語中》:“服物昭庸,采飾顯明,文章比象。” 韋昭 注:“比象,比文以象山龍華蟲之屬也。” 漢 張衡 《西京賦》:“思比象於紫微,恨 阿房 之不可廬。”
(2).指譬喻、比拟。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冰筯》:“﹝帝﹞問妃子曰:‘所玩何物耶?’妃子笑而答曰:‘妾所玩者,冰筯(指冰條)也。’帝謂左右曰:‘妃子聰惠,比象可愛也!’” 明 袁宏道 《瓶史·使令》:“丁香瘦,玉簪寒,秋海棠嬌,然有酸态, 鄭康成 、 崔秀才 之侍兒也。其他不能一一比像,要之皆有名于世。”
詞語分解
- 比的解釋 比 ǐ 較量高低、長短、遠近、好壞等:比賽。比附。對比。評比。 能夠相匹:今非昔比。無與倫比。 表示比賽雙方勝負的對比:三比二。 表示兩個數字之間的倍數、分數等關系:比例。比值。 譬喻,摹拟:比如。比
- 象的解釋 象 à 哺乳動物,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多産在印度、非洲等熱帶地區,門牙極長,可用于雕刻成器皿或藝術品:象牙。象牙寶塔(喻脫離群衆和生活的文學家、藝術家的小天地)。 形狀,樣子:形象。景象。氣象。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
“比象”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中的用法。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比象(拼音:bǐ xiàng)指通過比拟、象征或譬喻的方式表達事物。該詞在古籍中常寫作“比像”,兩者為異體詞關系。
二、核心含義解析
-
比拟象征
用于通過具體事物象征抽象概念,多見于器物、顔色等載體。例如:
- 《左傳·桓公二年》提到“五色比象,昭其物也”,指用青、赤、白、黑、黃五種顔色象征天地四方。
- 《國語·周語中》中“文章比象”,韋昭注解為用山、龍、華蟲等紋樣象征禮儀規範。
-
譬喻與比拟
在文學創作中,指通過比喻手法增強表達效果。例如:
-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唐玄宗以“冰筯”比喻楊貴妃的聰慧。
- 明代袁宏道在《瓶史·使令》中用丁香、玉簪等花木比拟人物性格。
三、文獻用例
- 《西京賦》:張衡以“思比象于紫微”表達對理想宮殿的向往。
- 《瓶史》:袁宏道通過花卉的“酸态”暗喻文人侍者的性格特征。
四、延伸說明
在《周易》中,“比卦”(水地比)通過水與地的親密關系象征和諧共處,可視為“比象”哲學層面的引申,但此用法較為特殊,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比象(bǐ xi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比、象,總共有8個筆畫。該詞源自古代漢語,古時候的寫法有些不同。
在繁體中,比象寫作「比像」,筆畫數目不變。繁體字寫法在一些地區和文化中仍然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是以象形為主。比象這個詞的構造中,「比」像是兩個人并排站立,可能表示比較和對照。而「象」像是一個大象的姿态,象征着形象和象征。
以下是比象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1. 他的行為比象一個真正的紳士。(比較)
2. 這個繪畫作品非常生動,像真的一樣。(形象)
3. 我們需要通過比象來分析這個問題的不同方面。(對照)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比較、比喻、比例等。這些詞語偏重于比較和類比的概念。
比象的一些近義詞包括:相似、類似、類推等。這些詞語都強調了相似性和對照比較。
相反的,比象的一些反義詞包括:不同、不象、反差等。這些詞語強調了相反的概念。
總之,比象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比、象,有8個筆畫。它表示比較和對照的概念,可以用于形容各種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