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蛇莓的意思、蛇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蛇莓的解释

多年生匍匐草本。全株被白色柔毛。复叶,有小叶三片。初夏开花,黄色,单生于叶腋。果实为聚合的瘦果,深红色,有小毒,着生于膨大球形而呈海绵质的花托上,形似草莓。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蛇虫咬伤、痈疮肿毒、咽喉肿痛等症。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蛇莓》﹝集解﹞引 陶弘景 曰:“蛇莓,园野多有之。子赤色,极似莓子,而不堪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蛇莓(学名:Duchesnea indica)是蔷薇科蛇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一种常见野草,果实红色可食,全草可入药”。该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民间又称“蛇泡草”“龙吐珠”等。以下从词源、形态、用途三方面进行释义:

一、词源释义 “蛇莓”名称最早见于明代《救荒本草》,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其命名可能源自两种说法:一因植株常生长于阴湿蛇类出没处;二因传说蛇类喜舔食其果实表面分泌物,故得名。该名称在《本草纲目》中亦有收录,归类为“草部”药用植物。

二、形态特征

  1. 植株结构:匍匐茎长30-100厘米,三出复叶呈菱状卵形,叶缘具钝锯齿。花期4-7月,单生黄色五瓣花,直径1.5-2.5厘米,与草莓形似但较小。
  2. 果实特性:聚合果呈半球形,表面密布红色瘦果,直径约1厘米,味淡微甘。据《中华本草》描述,其瘦果内含单粒种子,表面具网状凸起。

三、传统应用

  1. 药用价值:全草入药称“蛇莓草”,《中药大辞典》载其性寒味甘,具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效,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活性(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常用中草药图谱》)。
  2. 食用禁忌:尽管《救荒本草》记载饥荒时可充饥,但生食过量可能引起轻微腹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野生蛇莓可能吸附重金属污染物,不建议随意采食。

注:本文植物分类学内容参考《中国植物志》电子版(http://frps.iplant.cn),药理学数据引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审定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蛇莓(学名:Duchesnea indica)是蔷薇科蛇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名称和特性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名称由来

  1. 形态关联
    果实形似草莓但较小,表面有绒毛,常生长于阴暗潮湿处(如溪边、林下),与蛇类栖息地重叠,故得名“蛇莓”。
  2. 民间传说
    传说蛇莓是蛇的食物或唾液所化,虽无科学依据,但流传广泛,强化了名称的由来。

二、形态特征

  1. 植株结构

    • 茎叶:匍匐茎细长,可达1米;三出复叶,小叶倒卵形,边缘有钝齿,两面被柔毛。
    • 花果:黄色单生花,花瓣5片;聚合瘦果呈鲜红色,直径约1-2厘米,表面有颗粒状突起。
  2. 与草莓区别
    果实无香甜味,口感淡且微涩,花托海绵质,瘦果分散于表面(草莓为饱满颗粒簇拥)。


三、药用价值

  1. 传统应用
    《本草纲目》记载其性寒、微毒,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外敷治蛇虫咬伤、疮疡肿毒。
  2. 现代用途
    全草入药,用于咽喉肿痛、痢疾、烫伤等;水浸液可灭农业害虫。

四、生长与分布


五、注意事项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本草纲目》或植物学权威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杂香北群空兵微将寡嵾差谄上骄下乘兴传语摧捽雕当废去分账浮露府院之争锢送航空后起之秀焕丽还乡团肩辇焦响嘉岁解鬭敬惧径趣駉牧羁望刻骨崩心快性狂悍恇桡劳臣劳剧龙阳泣鱼镂金铺翠哪儿樵歌敲杀齐鼓青唇撒颩散勇色勃山呼蛇蝎心肠狮吼堂势交时势造英雄世语枢曹税吏随珠弹雀桃华水铁叉刓渎窊樽威振勿翦无寐鲜少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