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莼菜做的羹。 唐 張志和 《漁父歌》:“ 松江 蟹舍主人歡,菰飯蒓羹亦共餐。” 宋 周邦彥 《蓦山溪》詞:“玉簫金管,不共美人遊,因箇甚,煙霧底。獨愛蒓羹美。”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二次大失敗》:“ 張翰 在 西晉 齊王炯 的幕下,因秋風起而思食 江 東莼羹,因而離開了 齊王 。”
莼羹(莼,音chún)是漢語詞典中收錄的傳統名肴,指以莼菜為主要原料烹制的羹湯。莼菜屬睡蓮科水生植物,其嫩葉浮于水面,葉片呈橢圓形,質地滑嫩,常用于江南地區的特色菜肴制作。該詞最早見于《晉書·張翰傳》,其中記載西晉文人張翰因思念故鄉吳地的莼羹、鲈魚脍而辭官歸隱,後世遂以“莼鲈之思”比喻思鄉之情(來源:《晉書》卷九十二)。
從植物學特征看,莼菜葉片背面分泌透明膠質,口感獨特,故古人稱莼羹“滑如脂膏”。唐代陸龜蒙《江南秋懷》詩雲:“莼羹若可憶,慚出掩柴扉”,佐證其作為江南風物的文化象征意義。宋代《山家清供》詳錄莼羹制法:“取莼菜嫩者,浸以姜鹽,同鲈魚作羹”,體現其曆史食俗(來源:林洪《山家清供》卷二)。
現代漢語中,“莼羹”一詞仍用于文學創作,如魯迅《朝花夕拾》中提及江南飲食時,将其列為“水鄉三珍”之一。當代《中國植物志》将其學名定為Brasenia schreberi,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來源:《中國植物志》第27卷)。
“蒓羹”是“莼羹”的異體寫法,指用莼菜烹制的羹湯,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常見的意象,兼具自然風味與文化意涵。具體解釋如下:
莼(蒓)是一種水生植物,葉片橢圓形,浮于水面,嫩葉可食用,口感滑嫩。羹即濃湯,“莼羹”即用莼菜為主料熬制的湯羹,常見于江南地區。
西晉張翰因思念故鄉莼羹、鲈魚脍,辭官歸隱,這一典故成為文人寄托鄉愁與淡泊之志的經典意象。郭沫若曾引用此典,說明李白、杜甫等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現代文學中仍沿用“莼羹”意象,多用于表達對傳統風味或詩意生活的追憶,如江南飲食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之一。
提示:“莼”現為标準寫法,“蒓”為異體字,二者含義相同。如需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古典詩詞集或江南風物志。
愛利哀音布饒嘲難鸱鸮弄舌斥鴳愁盤得至寶斷科恩愛夫妻繁并防察奉饷豐祉膏粱挂鈎櫃員鼓架海術荟粹麾棨佳制急溜金鋺克敦渴暍跨春曠莽苦趣流號碼口忙促慕斅曩烈霓雲泥滞怒斥盤龍髻泡湯皮幹平隰丕業嵌合遷種峭漢切祝認證射糧軍申結史事世韻術家四公子死生存亡四輸剔團圞土祇文秘相敬如賓象徵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