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欠缺;沒有損害。《楚辭·九歌·大司命》:“愁人兮奈何,願若今兮無虧。” 朱熹 集注:“無虧,保守志行無損缺也。”《舊唐書·懿宗紀》:“賜 盧簡方 詔曰:‘……切令大節無虧,勿使前功併棄。’”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四:“凡人許己,務在得中,但士行無虧,不必太苦。”
(2).不輸;不差。《南史·陸厥傳》:“ 厥 與 約 書曰:‘…… 孟堅 精正,《詠史》無虧於東主; 平子 恢富,《羽獵》不累於憑虛。’” 唐 韓愈 《潮州刺史謝上表》:“﹝臣之文﹞編之乎《詩》、《書》之策而無愧,措之乎天地之間而無虧,雖使古人復生,臣亦未肯多讓。”
(3).沒有減少或損失。《莊子·齊物論》“有成與虧,故 昭氏 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 昭氏 之不鼓琴也” 晉 郭象 注:“夫聲不可勝舉也。故吹管操絃,雖有繁手,遺聲多矣……彰聲而聲遺,不彰聲而聲全。故欲成而虧之者, 昭文 之鼓琴也;不成而無虧者, 昭文 之不鼓琴也。” 宋 蘇轼 《瓶笙》詩:“缾中宮商自相賡, 昭文 無虧亦無成。”
“無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不同來源的釋義和用例,具體解釋如下:
沒有欠缺或損害
指事物保持完整狀态,未受破壞或缺失。例如《楚辭·九歌·大司命》中“願若今兮無虧”,朱熹注釋為“保守志行無損缺也”。
不輸;不差
表示在比較中不遜色,如《南史·陸厥傳》提到“《詠史》無虧於東主”,韓愈也以“措之乎天地之間而無虧”自述其文。
沒有減少或損失
常用于描述經濟或資源狀态,如“企業盈利良好,并無虧損”。莊子《齊物論》中“無成與虧”也暗含此意。
部分資料補充了“不虧欠、不虧心”的引申義,如“自身衣食無虧,亦無虧欠他人”,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語境,古典文獻中較少見。
古典釋義以“無缺憾、無損耗”為核心,現代用法可能更側重實際利益層面。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側重。
《無虧》這個詞指的是沒有損失或缺陷,完全充實或滿足的狀态。它可以用來形容某種資源、經驗或成果是完整和充分的。
《無虧》這個詞的部首是「無」,其拼音為"wú",表示無、沒有的意思;而「虧」這個字形的部首是「亅」,拼音為"kuī",表示虧損或缺陷。
「無」的筆畫數為4,而「虧」的筆畫數為7。
《無虧》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漢語中的「無」表示沒有,缺乏,否定的意思,而「虧」表示虧損,不足的意思。将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無虧」的意義。
《無虧》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無虧」。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無虧」可能采用不同的字形和寫法,因有許多古代文獻和碑刻中的寫法留存至今,所以存在多種古代寫法。例如,《康熙字典》的版本中,「虧」字的形态較為特殊,「無」字的寫法也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
1. 他的決策毫無猶豫,目的明确且無虧。
2. 這個計劃做到了最佳效果,真正做到了無虧。
無虧的組詞有:無虧盈利、無虧損、無虧無折、無虧本。
無虧的近義詞有:無嫌、無憾、無悔。
無虧的反義詞有:有虧、有損、有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