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牛馬吃的草料。《周禮·天官·大府》:“四郊之賦,以待稍秣。” 鄭玄 注:“稍秣,即芻秣也。” 孫诒讓 正義:“謂給牛馬之禾穀也。”
“稍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面解釋
“稍”指禾稼的末梢(本義),引申為草料;“秣”專指牲口的飼料。因此“稍秣”合指給牛馬食用的草料。
引申意義
在軍事或農業社會中,充足的草料是保障戰馬和耕畜體力的關鍵,因此“稍秣”也隱含着資源儲備與後勤保障的重要性。
古代文獻
《周禮》中多次出現該詞,鄭玄注為“稍秣,即芻秣也”,孫诒讓進一步解釋為“給牛馬之禾穀”。
字詞分解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稍秣”解釋為成語,比喻“稍作努力即有成效”。但根據權威古籍和考據,此說法缺乏文獻依據,可能是對字面義的引申誤讀。建議以《周禮》等經典文獻的釋義為準。
“稍秣”是一個具象名詞,特指牲口草料,而非比喻性成語。其釋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并注意與“稍”的其他含義(如“稍微”)區分。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周禮》及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稍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略微喂養或飼養。在農耕時代,人們将牲畜放養在田地裡讓其自由覓食,但也會對其進行一定的喂養活動,以保證其健康成長。《稍秣》就是指這種略微喂養的意思。
《稍秣》的拆分部首是禾和禾,并且它有14個筆畫。
《稍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說文解字》。現代漢字除了簡體字之外,繁體字也在一些地區得到應用,繁體字“稍穠”與簡體字的“稍秣”意義相同,隻是書寫方式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稍秣”的古字形是類似于如下形狀,“⺥”代表禾,“白”代表禾,兩者組合而成。
1. 他們天天給牲畜再稍秣一些,以确保它們的健康成長。
2. 冬天來臨時,農民們會稍秣一些禽鳥,給它們提供足夠的食物。
1. 稍微
2. 秣草
3. 禾苗
略微、稍稍、稍許
大量、充足、豐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