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equel] 由兩部分組成的固定語句,前一部分多用比喻,像謎面,後一部分是本意,像謎底,通常隻說前一部分,後一部分不言而喻
用歇後法構成的一種熟語。分兩種體式:(1)對于某一現成語句,省卻其後面部分詞語,隻用前一部分來表示被省卻詞語的意思。 晉 陶潛 《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于規林》詩之一:“一欣侍溫顔,再喜見友于。”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沿襲》:“ 洪駒父 詩話謂:‘世以兄弟為友于,子姓為貽厥,歇後語也。’”(2)由兩部分組成:前文是比喻語,後文是解釋語,運用時可隱去後文,以前文示意。如隻說:“泥菩薩過江”,以示“自身難保”;也可前後文并列,采用雙關的辦法。如“ 孔夫子 搬家----淨是書(輸)”。歇後語的實際運用,濫觞于 晉 ,至 唐 而廣泛流行。
歇後語是中國民間創造的一種獨特語言形式,具有幽默風趣、形象生動的特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歇後語由前後兩部分組成:
邏輯推理型
通過比喻邏輯推導出結果,例如:
諧音雙關型
利用同音字制造幽默效果,例如:
歇後語與成語、諺語等同屬「熟語」,但其結構分謎面謎底,且更強調幽默互動性。
如需更多例子或分類解析,可參考《中國語言文字大百科全書》等來源。
《歇後語》是指在平話、曲藝等民間說唱藝術中廣泛應用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是以話語、對句、對白為基礎,通過語言巧妙地表達出了帶有某種哲理、道理、規律的穩定思想、方法。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前一句叫“摸底句”,後一句叫“回答句”,通過答問、詢問的方式向觀衆或聽衆呈現,具有一定的諧音、形象和幽默。
《歇後語》一詞是由“欠”、“彳”、“歹”和“言”四個部首組成。部首“欠”表示缺少、不齊全,部首“彳”表示行走、小徑,部首“歹”表示壞、惡,部首“言”表示說話。此外,它的筆畫數是13畫。
《歇後語》起源于古代民間,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這種以歇後語形式出現的格言、諺語、警句、俗語等,曆史悠久、廣泛流傳,現已成為中國民間的獨特語言藝術形式之一。它不僅流傳于中國大陸地區,還在香港、台灣、澳門以及東南亞華人社區有着廣泛的影響。
《歇後語》的繁體字為「歇後語」。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歇後語」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而言,「歇後語」的「歇」字曾以「穴」代替部首“欠”,其餘部分保持一緻。例如,「歇語」是其古代的寫法。
以下是幾個典型的歇後語例句:
1. 不吃回頭草,千金難買老婆好。
2.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3. 越錢越愛你,越錢越離你。
4. 苦了心,甜了嘴。
相關的組詞有:
1. 歇後語集錦
2. 歇後語大全
3. 歇後語解析
類似的語言形式有:
1. 諺語
2. 俚語
3. 雙關語
沒有與《歇後語》正好相反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