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枯澗的意思、枯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枯澗的解釋

幹涸的溪澗。 唐 王昌齡 《遇薛明府谒聰人》詩:“陰崖常抱雪,枯澗為生泉。”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楚遊日記》:“既而忽下一懸崖,忽得枯澗,遂得踐石而行。” 郭沫若 《恢複·述懷》詩:“但你說我已經老了,不會再有詩了;我已經成為了枯澗,不會再有流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枯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義

指幹涸的溪澗,即原本有水流經的河谷因缺水而變得荒涼貧瘠。字面由“枯”(幹燥無水分)和“澗”(山間溪流或河谷)組成,強調自然環境的荒蕪狀态。

二、引申與比喻

  1. 自然景象描寫
    常用于描述幹涸的河谷地貌,如明代徐弘祖《徐霞客遊記》中“忽得枯澗,遂得踐石而行”。
  2. 象征貧瘠與衰敗
    比喻事物缺乏生機或資源匮乏,如郭沫若詩句“我已經成為了枯澗,不會再有流泉”,暗指精神或創造力的枯竭。

三、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遇薛明府谒聰人》中以“陰崖常抱雪,枯澗為生泉”展現自然枯榮的對比,體現古典詩詞中的意境運用。

四、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全唐詩》《徐霞客遊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枯澗

《枯澗》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為“枯”和“澗”。其中,“枯”的部首是“木”,“澗”的部首是“水”。根據筆畫的統計,“枯”有8畫,“澗”有11畫。

《枯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常見于詩歌、歌謠、和文言文中。它通常指的是山澗或河流因缺水而幹涸的狀态。

繁體字中的《枯澗》為「枯澗」。字形上相似,隻是「澗」換為「澗」。這是因為在繁體字中,對一些字形進行了簡化或修改。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今天略有不同。例如,繁體字中的「枯澗」異體字包括「枯漸」、「枯梘」和「枯歉」等。這些寫法多見于古籍或文物中,現代漢字的标準寫法則以《現代漢語詞典》為準。

以下是一些關于《枯澗》的例句:

1. 一場幹旱使得這座山區的枯澗裡連一滴水都沒有。

2. 山腳下的枯澗在雨季時會變成一條湍急的溪流。

3.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枯澗邊凋零的景象。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澗谷、澗口、澗河等。近義詞有:枯竭、幹涸、幹枯等。而相對的反義詞則有:湍急、流水、湧泉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