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證借鑒。 明 唐順之 《吏部郎中林東城墓志銘》:“日以朱墨點記其向意,臧否醇雜,以自考鏡。” 清 龔自珍 《祀典雜議》之四:“方今休隆時,正宜差等百王,考鏡羣籍,召萬靈之祐,錫九流之福。”《清史稿·高宗紀五》:“雖其君置若罔聞,而一時廢弛瞀亂之跡,痛切敷陳,足資考鏡。”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公牍>序》:“裒函劄批之稍關國計民生者,暨洋文照會與電報,釐存八卷,時自覽觀,以備考鏡。”
“考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ǎo jìng,意為“參證借鑒”,即通過對照、參考其他事物或文獻來輔助判斷或完善自身觀點。以下為詳細解釋:
“考”指考證、考察,“鏡”喻指對照或借鑒。整體含義是通過參證其他材料或經驗進行驗證、反思,常見于學術或曆史研究領域。
文獻參證
明代唐順之在《吏部郎中林東城墓志銘》中提到,通過“朱墨點記”的方式記錄心得,并以此“自考鏡”,即通過标記和對比文獻進行自我反思。
曆史借鑒
清代龔自珍在《祀典雜議》中主張“考鏡群籍”,強調通過廣泛參考曆代典籍來制定禮儀制度。
此外,《清史稿》中也提到某些曆史事件可作為“足資考鏡”的例證,用于警示後人。
現代語境下,“考鏡”多用于學術研究,指通過對比、分析不同資料以得出結論,強調嚴謹性和參考價值。
“考鏡”的核心是借助外部參考完善自身認知,常見于古文和學術讨論。其用法涵蓋個人反思、曆史研究及文獻分析,體現了中國傳統治學方法中對實證與借鑒的重視。
如需查看更多例證,可參考漢典及古籍原文。
考鏡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它可以作為動詞,也可以作為名詞。
考鏡的部首是⻊(車),它由10個筆畫組成。
考鏡這個詞的來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在古代,人們通常使用鏡子來照看自己的容貌。而考鏡就是指定期檢查自己的形象,确保看起來整潔得體。
繁體字的“考鏡”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沒有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考鏡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字體形狀和結構可能和現代稍有差異,但其基本含義沒有改變。
他每天早上起床後都會考鏡,确保自己的形象整齊。
考慮、考查、考量、景觀、鏡子、自省。
審視、檢查、觀察。
無視、忽略、疏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