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舊 中國 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大敵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朱6*德 《紀念黨的四十周年》詩:“三座大山齊推倒,兩重革命一肩擔。” 郭沫若 《悼念毛6*主6*席》詩:“三座大山齊倒地,五星紅旗高入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座大山漢語 快速查詢。
“三座大山”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社會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
帝國主義
指1840年鴉片戰争後,西方列強通過軍事侵略、不平等條約等手段控制中國經濟、政治,掠奪資源并阻礙中國獨立發展()。例如,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割占香港,日本發動侵華戰争等。
封建主義
表現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土地高度集中導緻農民貧困,同時封建禮教束縛思想進步。例如,舊中國約80%的農民僅占有20%的土地()。
官僚資本主義
以蔣介石政權為代表,官僚階層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勾結,壟斷金融、工業等經濟命脈,形成買辦性質的資本集團()。典型案例是“四大家族”控制中國經濟。
意義:這三者被中國共産黨視為阻礙中國社會進步的根源,推翻“三座大山”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核心任務()。
現代語境中,“三座大山”被借喻為三大民生難題:
對比:與曆史含義的壓迫性質不同,當代“三座大山”更多指向社會發展中需持續優化的公共服務領域()。
該詞最早由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提出,原指革命對象()。改革開放後,隨着社會矛盾變化,民間逐漸将其引申為民生壓力()。兩種用法均通過比喻手法,将抽象矛盾具象化為“大山”,強調其沉重性與破除必要性。
《三座大山》是一個成語,形容存在着三個巨大的難題、問題或困擾。
《三座大山》的部首拆分為:山(shān)。
《三座大山》的筆畫數:16畫。
《三座大山》最早出現在《元曲選·李僖曜·奔波勞碌記》中,原文為:“三座大山,人雲迷路。”後來,這句話被引申為成語。
《三座大山》的繁體字為「三座大山」。
在古時候,漢字《三座大山》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他面臨着工作壓力、經濟問題和健康困擾,真是像是同時面對三座大山。
三座大山沒有具體的組詞,因為它已經是一個固定的成語。
三重困難、三大挑戰、三大難題。
一帆風順、順風順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