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生于 天竺 的牛。《新唐書·西域傳上·天竺國》:“其畜有稍割牛,黑色,角細,長四尺許,十日一割,不然困且死。”
“稍割牛”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特殊牛種,具體解釋如下:
“稍割牛”指古代天竺國(今印度)的一種牛,其特性是每隔十日需割取少量肉,否則牛會因無法自行代謝而死亡。這一記載見于《新唐書·西域傳》等史籍。
特征描述
據《新唐書》記載,稍割牛“黑色,角細,長四尺許”,屬于天竺國的特有畜種。晉代《博物志》也提到其“十日一割,不割便困且死”,說明割肉是其生存的必要條件。
生理特性
這種牛可能因體内存在類似囊腫的異常組織增生,需定期割除以維持生命。古代記錄雖帶有傳說色彩,但可能反映了對某種病理現象的觀察。
部分現代網絡資料(如、6)将其解釋為“俗語”或“成語”,比喻“貪小利”或“適當調整”,但此類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原詞的誤用或引申。
建議在學術或正式語境中優先參考《新唐書》等古籍記載。
《稍割牛》是一個成語,意為稍稍割(切)以下牛肉,形容切分事物時處理得不徹底。
《稍割牛》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為:
稍 - 少部首:⺶ 筆畫數:9
割 - 刀部首:刂 筆畫數:8
牛 - 牛部首:⺧ 筆畫數:4
《稍割牛》的來源可以追溯至《淮南子·七謀》中的一則寓言故事。寓言講述了一個人隻肯割少量牛肉的故事,形容人的處理事物時不徹底。後來,這個故事形成成語《稍割牛》。
《稍割牛》的繁體為「稍割牛」。
在古時候,「稍割牛」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并非固定,可能存在一些變體。不過,這些變體一般都是基于上述的現代漢字形體所演變而來。
他對工作總是稍割牛,不夠專心。
割肉、稍微、略割
拉脫、淡化、馬虎
徹底、全面、仔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