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冬二夏的意思、三冬二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冬二夏的解釋

猶言三兩年。《後漢書·段颎傳》:“今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兩,三冬二夏,足以破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冬二夏”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字面指“三個冬天和兩個夏天”,但實際用于泛指兩三年的時間,強調一段較長的持續過程,常見于描述需要長期努力或經曆較久才能完成的事情。


二、出處與背景

最早見于《後漢書·段颎傳》的軍事策略記載:“今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兩,三冬二夏,足以破定。”此處指通過兩三年的持續作戰平定戰亂,凸顯時間跨度與堅持的意義。


三、用法與延伸

  1. 時間象征:不嚴格對應具體季節數量,而是借季節更疊表達時間流逝,類似“三年五載”。
  2. 語境適配: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強調長期性,如“學好這門手藝需三冬二夏的磨煉”。
  3. 結構特點:由數字“三”“二”與季節“冬”“夏”組合,形成對仗式表達,增強語言韻律感。

四、權威性說明

《漢典》《後漢書》等文獻均收錄該詞條,印證其規範性。現代使用中,雖不常見,但仍保留在成語詞典及文學作品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冬二夏》的意思

《三冬二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寒冷的冬天有三個,熾熱的夏天有兩個,形容氣溫極度寒冷或極度炎熱。

《三冬二夏》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冬二夏》的拆分部首是“冫”和“夂”,分别代表水和冬天。《三冬二夏》一共有13個筆畫。

《三冬二夏》的來源

《三冬二夏》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左傳·昭公七年》:“九歲之役,三冬二夏。”意為孔子九歲時遭受了三個寒冷的冬天和兩個炎熱的夏天。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用于形容極端的氣溫情況。

《三冬二夏》的繁體字

《三冬二夏》的繁體字為「三冬二夏」。

《三冬二夏》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三冬二夏》漢字寫作「三冬二夏」,沒有太大變化。

《三冬二夏》的例句

1. 這個地方的氣候太惡劣了,冬天常常是酷寒的三冬二夏。
2. 我們這裡夏天炎熱得仿佛有兩個夏季,簡直悶熱無比。可以說是真正的三冬二夏。

《三冬二夏》的組詞

三冬兩夏、三冬四夏、冬夏季節

《三冬二夏》的近義詞

酷暑寒冬、嚴寒酷暑、冬熱夏寒

《三冬二夏》的反義詞

四季如春、溫暖宜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