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好的事迹。 宋 苏洵 《史论上》:“所襃莫见其善状,所贬弗闻其恶实。”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六:“ 三变 释褐到官始踰月,善状安在,而遽荐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叛贼·武定四叛》:“ 陈 抚 滇 十六年,实少善状。”
(2).指行状。 唐 柳宗元 《柳州司马孟公墓志铭》:“ 孟氏 之孤曰 遵庆 ,奉其父命书九篇,为善状一篇。”
(3). 唐 时吏部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见《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旧唐书·职官志二》。
“善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个义项:
好的事迹
指值得褒扬的功绩或德行。例如宋代苏洵在《史论上》提到“所襃莫见其善状”,强调对善行的记载。明代沈德符的《野获编》中也有“实少善状”的用法,表示缺乏可称道的政绩。
行状(人物生平记录)
指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常用于墓志铭或传记。唐代柳宗元在《柳州司马孟公墓志铭》中写道“为善状一篇”,即为此类文体。
唐代官员考课制度
唐代吏部考核官员的标准之一,包含“四善”:
补充说明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如考核制度特指唐代官员评价体系,而“行状”则与人物传记相关。
《善状》是指对善行、善事的描述或记录。它是由“善”和“状”两个字组成。
“善”字的部首是口,它的笔画数为12;“状”字的部首是犬,它的笔画数为7。
《善状》一般用于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古代文人用来描述或记录善行的文章或诗歌。
《善状》的繁体字为「善狀」。
在古代,写作《善状》的时候,“善”字常常以甲骨文形式写作「單」,而“状”字则有多种变体字形,如「爿爽长」等。
1. 那位作家以他独特的笔法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善状》。
2. 这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善状》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了善行的力量。
善行、善举、善良、善事、善心。
善德、善行、善事、善举、善行。
恶行、恶德、恶事、恶举、恶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