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好的事迹。 宋 苏洵 《史论上》:“所襃莫见其善状,所贬弗闻其恶实。”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六:“ 三变 释褐到官始踰月,善状安在,而遽荐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叛贼·武定四叛》:“ 陈 抚 滇 十六年,实少善状。”
(2).指行状。 唐 柳宗元 《柳州司马孟公墓志铭》:“ 孟氏 之孤曰 遵庆 ,奉其父命书九篇,为善状一篇。”
(3). 唐 时吏部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见《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旧唐书·职官志二》。
“善状”是汉语词汇中较为少用的书面表达,其核心含义可分解为两个层面:
基本释义
“善”指良好、美好的品质或行为,“状”指情形、状况。组合后通常指“良好的表现”或“值得称道的事迹”。《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善政;好的事迹”,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官员政绩或人物德行的评价,如《宋史》中“考课官吏,以善状闻”即指以优秀政绩上报。
词源与使用场景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常用于史书、奏章等正式文本,例如《后汉书·循吏传》记载官吏“治行尤异,多列善状”。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学术研究或仿古语境,如史学论文中“考其善状,足见治民之能”。
近义与关联词
近义词包括“善政”“嘉行”,反义词则为“劣迹”“恶状”。《辞源》指出其语义侧重客观记录,与“善行”强调主观道德行为略有差异。
参考资料
“善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个义项:
好的事迹
指值得褒扬的功绩或德行。例如宋代苏洵在《史论上》提到“所襃莫见其善状”,强调对善行的记载。明代沈德符的《野获编》中也有“实少善状”的用法,表示缺乏可称道的政绩。
行状(人物生平记录)
指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常用于墓志铭或传记。唐代柳宗元在《柳州司马孟公墓志铭》中写道“为善状一篇”,即为此类文体。
唐代官员考课制度
唐代吏部考核官员的标准之一,包含“四善”:
补充说明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如考核制度特指唐代官员评价体系,而“行状”则与人物传记相关。
昂仰迸裂秉夷不经之谈朝簪澈究赐氏大饭店丹溪敌焰东沙群岛断交封缄烽戍泔鱼宫妇寡双骇汗横驰何向鸿嗸介福积聚筋络尽饰笄岁旧劳疾言裲裆临检禄米祃祷瞢暗名符其实木拨木瓜鸟市弄酒攀违辔衔浅谬潜住棋灯青圭权纲荣资塞氛三苍搧风点火深得人心蛇欲吞象说例熟水糖房推移微司线春险俗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