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山中宰相的意思、山中宰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山中宰相的解释

南朝 梁 陶弘景 隐居于 句容句曲山 (即 茅山 ,在 江苏省 西南部)。 梁武帝 时礼聘不出,国家每有大事常前往咨询。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唐 徐夤 《岚似屏风》诗:“山中宰相 陶弘景 ,谷口耕夫 郑子真 。”后亦用以称有宰相之才而不用于世之士。《宋史·隐逸传中·邓考甫》:“予自谓山中宰相,虚有其才也;自谓文冒先生,虚有其词也。不得大用於盛世,亦无憾焉,盖有天命尔。” 清 吴翊 《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诗之二:“ 江 左文章分史局,山中宰相起经楼。”亦省称“ 山相 ”。 唐 郑谷 《蔡处士》诗:“旨趣 陶山相 ,诗篇 沉隐侯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山中宰相"是汉语中兼具历史典故与文化隐喻的复合型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释义溯源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山中宰相"指隐居于山林却仍能对朝政产生影响力的贤士。该词由"山中"(地理空间)与"宰相"(政治身份)构成语义张力,形成"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特殊政治生态。

二、历史典故 典故源自《南史·陶弘景传》记载:南朝梁武帝时期,著名道士陶弘景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武帝屡以重礼聘其出仕未果。凡朝廷遇重大决策,"辄就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这确立了该词"身隐而谋政"的原始语境。

三、语义演变 《中国历史大辞典》指出,该词在宋元时期衍生出三重引申义:①对隐逸高士的尊称;②讽喻幕后掌权者;③文人自况的清高姿态。明代《夜航船》记载其已演变为士林交际中的敬语,常用来赞誉未任官职的学界领袖。

四、文化影响 该词汇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如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剖析其反映的"隐逸参政"现象。现代学者通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料库分析发现,该词在当代多用于描述智库专家或退隐政要的咨政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

“山中宰相”是一个源自南朝梁时期的成语,主要用来比喻有宰相之才却隐居不仕的高贤之士。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详细释义

3.出处与典故

4.用法与感情色彩

5.示例与延伸

如需进一步了解陶弘景的生平或南朝隐士文化,可参考《南史》等历史文献,或查阅汉典、百度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席八绝不意储敛春料撺唆觕弊打耳喑迨吉帝俄鲋鰅秆子隔膜格西冠群花名册毁车建节监牧憍恣胫大于股九重关汲玄困心横虑阔少蜡笔来情僚从撩蹶子离绝另自面署第一秘埜凝妆女床女人气桥松清正廉洁顷之痊复趋就赛例涩于言论伤乖商暮身后识方干神教诗肠鼓吹受符水祥肆笔素规淌白缇帅屠市王雎文蛇五剧小毛公孝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