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陶弘景 隐居于 句容句曲山 (即 茅山 ,在 江苏省 西南部)。 梁武帝 时礼聘不出,国家每有大事常前往咨询。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唐 徐夤 《岚似屏风》诗:“山中宰相 陶弘景 ,谷口耕夫 郑子真 。”后亦用以称有宰相之才而不用于世之士。《宋史·隐逸传中·邓考甫》:“予自谓山中宰相,虚有其才也;自谓文冒先生,虚有其词也。不得大用於盛世,亦无憾焉,盖有天命尔。” 清 吴翊 《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诗之二:“ 江 左文章分史局,山中宰相起经楼。”亦省称“ 山相 ”。 唐 郑谷 《蔡处士》诗:“旨趣 陶山相 ,诗篇 沉隐侯 。”
“山中宰相”是一个源自南朝梁时期的成语,主要用来比喻有宰相之才却隐居不仕的高贤之士。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陶弘景的生平或南朝隐士文化,可参考《南史》等历史文献,或查阅汉典、百度百科等来源。
「山中宰相」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在山中过着隐居、守道的生活,但以其聪明才智却能指导国家政务,具有很高的智慧和领导能力。这个成语可以用来称赞那些即使不在政治圈子中,但却有着非凡智慧和才能的人。
「山中宰相」的部首是「山」和「宀」。其中「山」作为部首表示与山相关的事物,而「宀」则代表与屋宇、住所相关的事物。
「山中宰相」共有7个笔画,其中「山」占3个笔画,「中」和「相」各占2个笔画。
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明确,但据说它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山中隐士。这些山中隐士通常是士人或官员,在政治环境不利或对现实失望后,选择隐居于山中。他们以独立自主和追求道德修养为目标,但依然保持关注政治事务,以指导国家为己任。
「山中宰相」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山中宰相」。即使在繁体字中,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都是一样的。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经常有变化。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山中宰相」在古代的写法是「山中宰丞」。虽然表示的意思相同,但在古代使用了不同的字形。
例句:
1. 他虽然隐居山中,但思虑敏捷,被称为「山中宰相」。
2. 尽管他不在政府高位,但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见识,在各方面发挥着「山中宰相」的作用。
组词:山林、宰相之才、隐居、政务、智慧。
近义词:隐士、谋士、智者。
反义词:权臣、昏君、无能。
阿童败趋班贺筚路蓝褛敕牒窗洞垂泪忖沙打过凼肥当门对户大踏步彫章镂句底定叠发砥鍊对牛弹琴丰足宫縚构砖古都都瑰玮角兵解首杰特警防秬草垦化贶遗捆闼廉按柳箱履性慢駡梅谿泥铛凝绝跷足轻飈侵慢七占荣鲜石华朔禽疏丧书圣属相送故算赋讨捕特牛题额推驿抏弊委重温宿蜗螺无感销懦隙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