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綠而鮮潤。《文選·張協<雜詩>之三》:“寒花發黃采,秋草含緑滋。” 李周翰 注:“滋,潤也。” 唐 宋之問 《有所思》詩:“圍桃綻紅豔,郊葉柔緑滋。”
(2).借指綠葉。 唐 劉長卿 《夏中崔中丞宅見海紅搖落一花獨開》詩:“緑滋經雨發,紅豔隔林看。” 明 夏完淳 《九哀·雲中遊》:“緑滋謝兮變黃,朱華凋兮負霜。”
“緑滋”是一個古典文學中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植物或景物呈現鮮嫩、潤澤的綠色狀态。例如:
在詩詞中常以“緑滋”代指繁茂的綠葉,如:
現代語境中,“綠滋”也可能作為品牌名稱出現(如橄榄油企業),但此用法與古典詞義無關。該詞多見于唐宋詩詞,常用于描繪自然景物的生機或借物抒情。
“緑滋”是一個日語詞語,意思是“綠意盎然”或者“綠色茂盛”。它的發音為“ryokuzai”,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詞,意為“滋潤”。這個詞語常用來形容綠意蔥茏的景象,比如描述郁郁蔥蔥的森林、茂密的植物等。
“緑滋”這個漢字由兩個部首構成,左邊是“糸”(絲字底下加上三點),右邊是“菜”(葉字底下加上三點)。按照筆畫順序,這個漢字共有20個筆畫。
緑滋的繁體字為“綠滋”,繁體字中的“綠”表示綠色,與“緑”同義,而“綠”在繁體字中多用于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
根據《康熙字典》記載,古時候的“緑滋”用的是另外一種字形——“縠滋”。這個字形在構造上和現代漢字稍有不同,但字義與現代的“緑滋”相同。
1. 春日的山間,緑滋如海,十分美麗。
2. 走進這片森林,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緑滋。
組詞:
- 緑化(lù huà):綠化,即進行環境綠化。
- 緑意(lǜ yì):綠意,指綠色所表達的意義。
- 緑草(lǜ cǎo):綠草,指長滿綠色的草地。
近義詞:
- 茂盛(mào shèng):指植物繁茂茂盛的狀态。
反義詞:
- 荒涼(huāng liáng):指景象荒蕪、沒有綠意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