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山立寨或出没于山林的盗贼。《后汉书·侯霸传》:“ 霸 到,即案诛豪猾,分捕山贼,县中清静。”《宋书·谢灵运传》:“﹝ 谢灵运 ﹞尝自 始寧 南山伐木开逕,直至 临海 ,从者数百人。 临海 太守 王琇 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 灵运 ,乃安。”《西湖佳话·葛岭仙迹》:“后因东南一带反了无数山贼,朝廷勅令都督 顾秘 统领大兵往讨之。” ********* 《建国方略·知行总论》:“上自帝王,下逮黎庶,乃至山贼海盗,无不羡仰文艺。”
"山贼"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境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词源与构词法 "山"指代自然地理特征,"贼"古义包含暴力掠夺属性(《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p. 1583)。二字组合形成偏正结构,特指以山区为据点的非法武装群体。
历史社会语境 该词常见于明清文献,如《明史·刑法志》记载"山贼啸聚,州县不能制",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治安形态(《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p. 892)。其活动范围多涉及交通不便的丘陵地带,利用地形实施劫掠。
文化语义演变 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双重意象,如《水浒传》既批判其破坏性,也隐现官逼民反的社会隐喻(袁世硕《水浒传专题研究》中华书局,2016,p. 77)。现代汉语中词义收窄,主要用于历史叙述或比喻占山为王的非法组织。
需特别说明的是,该词汇在现代法律语境中已被"武装犯罪集团""土匪"等更精确的术语取代,其使用多保留在历史研究、文学评论等特定领域。
“山贼”是一个汉语词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指据山立寨或出没于山林的盗贼,常以抢劫为生,多活跃于古代治安较差的山区。其拼音为shān zéi,注音为ㄕㄢ ㄗㄟˊ。
字面意义
历史用例
比喻义
多用于历史描述或文学作品中,例如:“山贼劫掠村庄”“剿灭山贼”等语境。
奥屯悲智便柔镖客碧螺簸箕掌尘屑怠事动机与效果对鰕风回电激干谒海右荷荡绛麾翦乱嚼牙集大成九节狸捐资絶顶絶世据梁丽级灵洞临难不屈泷夫龙旂蛮横漫天盖地密计孽愆喷雪屏风儿菩萨哥儿前宁人巧妇跂喙囚桎凄豓拳头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马却背屈腰三径上面盛虚沈李浮瓜设圈套树本束理瞬息间太宵堂头和尚条条框框跳嬉屠牛坦无颜先故跹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