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ave] 勇猛
那唐僧的徒弟,又有些骁勇,亂忙中,四下裡都尋覓不見。——《西遊記》
(1).猶勇猛。《三國志·魏志·袁紹傳》:“ 沮授 又諫 紹 :‘ 良 ( 顔良 )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明史·胡海傳》:“ 海 驍勇,屢戰屢傷,手足胸腹間金痍皆遍,而鬭益力。”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大家都誇他是一個骁勇剽悍的将領。”
(2).指勇猛的士卒。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驍勇百萬,畜力待時,役不再舉,今日之謂。”《新唐書·隱太子建成傳》:“ 建成 等私募四方驍勇及 長安 惡少年二千人為宮甲,屯左右 長林門 ,號‘長林兵’。”《古今小說·梁武帝累修歸極樂》:“于是 衍 乃密修武備,招聚驍勇數萬,多伐竹木,沉之 檀溪 ,積茅如岡阜。”
“骁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骁勇”常見于曆史或軍事語境,多用于褒揚武将或英雄人物,如《西遊記》中形容孫悟空“有些骁勇”()。其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從具象(良馬)到抽象(勇猛)的升華()。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文學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三國志》《南齊書》等典籍()。
《骁勇》是一個漢字詞語,指勇猛、英勇,形容人或士兵勇敢無畏的意思。
《骁勇》由“馬”和“勇”兩個部首組成。拆分部首分别為“馬”和“力”,拆分筆畫為11畫。
《骁勇》一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張骞傳》中,其中描述了張骞的勇猛和英勇表現。
《骁勇》的繁體字為「驍勇」。
在古代,漢字「骁勇」的寫法略有不同,「骁」的古字形為「驍」,表示勇武有力;「勇」的古字形為「㐱」,意為勇敢有膽量。
1. 他在戰場上表現得非常骁勇,被人們稱贊為英勇之士。
2. 這支軍隊以骁勇善戰而聞名,是國家的重要戰力。
勇敢、勇氣、勇士、勇往直前、勇于、英勇、骁将
英勇、勇敢、武勇、剛毅
懦弱、膽怯、怯懦、軟弱
【别人正在浏覽】